
邊遠地區的蠻夷。 三國 蜀 諸葛亮 《南征表》:“而邈蠻心異,乃更殺6*人為盟,糺合其類二千餘人,求欲死戰。”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邈蠻漢語 快速查詢。
“邈蠻”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邈蠻(拼音:miǎo mán)指邊遠地區的蠻夷,即古代對偏遠未開化民族的稱呼。該詞由“邈”(遙遠)和“蠻”(古代對南方少數民族的泛稱,含貶義)組合而成,強調地理與文化上的疏離性。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時期諸葛亮《南征表》:“而邈蠻心異,乃更殺人為盟,糺合其類二千餘人,求欲死戰。”此處描述諸葛亮南征時,邊遠蠻族因異心而集結反抗的情景,凸顯其未受教化的特性。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提到“邈蠻”可引申為形容言行粗野、不文明,但此用法較少見于古籍,可能是基于“蠻”字含義的現代擴展。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南征表》原文或權威古籍注疏(來源:、2、5)。
詞語“邈蠻”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某人或某地方的粗野、兇猛、不文明等特質。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是由兩個獨立的漢字組成。
從構造上看,“邈”字的部首是“行”,它的拼音是xiàng,它的意思是遠。邈字的結構是由“行”字和“卯”字組成,總共17個筆畫。而“蠻”字的部首是“虍”,它的拼音是mán,它的意思是野蠻。蠻字的結構是由“虍”和“巳”字組成,總共11個筆畫。
邈蠻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邈蠻”,字形相對更加複雜。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邈蠻并沒有改變,仍然是用“邈”和“蠻”這兩個字的組合來表示。
1. 他的行為舉止邈蠻,完全不懂規矩。
2. 這個部落的文化極為邈蠻,和現代社會的價值觀格格不入。
邈蠻的組詞有:邈然、邈遠、蠻橫、蠻悍。
邈蠻的近義詞有:野蠻、兇猛、粗魯、不文明。
邈蠻的反義詞有:溫文爾雅、文明、溫和、有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