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勒索;刁难。 元 岳伯川 《铁拐李》第二折:“我见新官到呵……马前剑有三千箇利便,旧官行掯勒些东西,新官行过度些钱。”《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以后米、麵、柴、薪、菜蔬等项,须是一一供给,不许掯勒短少,直待我嫁人方止。”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驭衙役》:“宪役下县,官给饭食;起程,官给路费。必不令锁带该胥,恣意掯勒。” 茅盾 《子夜》十七:“要是我们找不到旁的主顾,那时候再去和 老赵 接洽呢,就要受他的掯勒,不去和他接洽呢,他会当真对我们来一个经济封锁,那不是更糟了么?”
“掯勒”是一个汉语词汇,读作kèn lè,其核心含义为勒索、刁难,常见于古典文学作品或方言使用中。以下是具体解释:
勒索财物或刻意刁难
指通过不正当手段索取钱财,或故意设置障碍使他人为难。例如:
词汇构成
据查字典(),“掯勒”明确释义为“勒索;刁难”,属正式汉语词汇,但现代多被更常用的词汇替代。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典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警世通言》或元代戏曲文本。
掯勒(读音:kēng lè)是一个汉语词语,拥有多重含义。它既可以作为动词使用,也可以作为名词使用。
掯勒的部首是手(扌),其笔画数为10画。
掯勒这个词的来源较为复杂,它包含了两个部分。其中,掯的意思是用手抓住或夹紧,勒的意思是施加压力或限制。因此,掯勒的意思可以解释为用手夹住并施加压力或限制。
掯勒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掯擽」。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掯勒的字形稍有不同。掯的古代字形为「扢」,而勒的古代字形为「靥」。
1. 他用力掯勒住木材,然后把它安置在合适的位置。
2. 在困境中,她感到掯勒在喉咙中,无法呼吸。
掯勒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成不同的词组,例如:
1. 掯勒手法
2. 掯勒压力
3. 掯勒限制
与掯勒有一定相似义的词语包括:
1. 夹紧
2. 夹住
3. 施加压力
4. 限制
掯勒的反义词可以是:
1. 松开
2. 松弛
3. 释放
4. 解除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