愎过的意思、愎过的详细解释
愎过的解释
坚持过失。《吕氏春秋·似顺》:“世主之患,耻不知而矜自用,好愎过而恶听諫,以至于危。”
词语分解
- 愎的解释 愎 ì 固执任性:愎谏。刚愎自用。 笔画数:; 部首:忄; 笔顺编号:
- 过的解释 过 (過) ò 从这儿到那儿,从此时到彼时:过江。过账。过程。过渡。过从(交往)。经过。 经过某种处理方法:过秤。过磅。过目。 超出:过于。过度(?)。过甚。过奖(谦辞)。过量(刵 )。过剩。过犹不及
网络扩展解释
“愎过”是一个文言词汇,由“愎”和“过”组合而成,意为坚持错误、固执己见且不肯改正。以下是详细解释:
1.词义解析
- 愎:本义为固执任性,不听从他人意见。如“刚愎自用”指倔强固执、独断专行。
- 过:指过错、过失。
- 合义:指明知有过错仍坚持不改,甚至拒绝劝谏。如《吕氏春秋·诬徒》提到“不肯自非,愎过自用”,即强调这种态度。
2.文献出处
- 出自《吕氏春秋》:
- 《诬徒》:“失之在己,不肯自非,愎过自用,不可证移。”——形容人将错误归咎于自身却不肯反省。
- 《似顺》:“世主之患,耻不知而矜自用,好愎过而恶听谏。”——批评君主因自负而拒绝纳谏。
3.用法与引申
- 语境:多用于批评性描述,强调主观上的顽固和是非不分。
- 近义词:刚愎自用、固执己见、文过饰非。
- 反义词:从善如流、闻过则喜。
4.现代关联
- 现代汉语中,“愎过”一词较少单独使用,但“刚愎自用”仍常见,二者核心含义相通,均警示人应避免自负和拒谏。
总结来看,“愎过”是结合行为与态度的贬义词,凸显对错误的坚持和对他人意见的排斥,需结合具体文言语境理解其深层批判性。
网络扩展解释二
《愎过》是一个汉字词语,它有着特定的意义。让我为您解答:
意思:《愎过》表示一个人或事物固执地超越、超过、忽视或激进地跳过某种限制、规定或约束。
拆分部首和笔画:字典中将《愎过》拆分为“心”、“田”、“二”和“句”四个部首,共计13个笔画。
来源:《愎过》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古代传世的《说文解字》一书中,是由古代汉字演变而来。
繁体:在繁体字中,《愎过》的书写形式与简体字相同。
古时候汉字写法:古时汉字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愎过》在古代写法中的基本形状和结构与现代字体相似。
例句:他愎过了老师的警告,继续做他不该做的事情。
组词:《愎过》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成各种意思。例如:愎硬、刚愎自用、愎谏等。
近义词:与《愎过》相近义的词语有:固执、冒失、不顾、激进等。
反义词:与《愎过》意思相反的词语有:遵守、谨慎、守规矩、顺从等。
希望这些简短的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