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布帛經緯松散。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上:“ 單州 成武縣 織薄縑,修廣合於官度,而重才百銖,望之如霧著,故浣之亦不紕疏。”
“纰疏”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布帛類織物的質地特征。以下為詳細解釋:
宋代莊季裕《雞肋編》記載:“單州成武縣織薄缣……望之如霧著,故浣之亦不纰疏。”
(描述當地産的薄缣質地細密,洗滌後仍不易松散。)
《纰疏》是一個指責人或事物有纰漏、錯誤、缺陷的詞語。
《纰疏》的拆分部首為纟和疋,共計13個筆畫。
《纰疏》在《說文解字》中有記載,意為衣裳紡紗時的失誤,由此引申為其他事物的差錯或錯誤。
《纰疏》在繁體中的寫法為「纰疏」。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是《纰疏》的形狀變化并不明顯,基本上與現代字形相似。
1. 他的工作做得毫無纰疏,非常仔細。
2. 這個機構一直以來都以嚴謹而沒有纰疏的工作态度聞名。
1. 纰漏(pī lòu):指事物中的缺陷與錯誤。
2. 纰紛(pī fēn):指事物中的紛亂、混亂。
3. 纰缪(pī miù):指事物中的謬誤、差錯。
4. 疏漏(shū lòu):與纰疏意思相近,指某個事物中的疏忽或疏失。
1. 差錯:指錯誤或失誤。
2. 缺陷:指事物中的不完美或缺點。
3. 失誤:指行為中的錯誤或疏忽。
1. 完美:指事物沒有任何錯誤或缺陷。
2. 無瑕:指沒有任何瑕疵或瑕疵極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