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纰疏的意思、纰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纰疏的解釋

謂布帛經緯松散。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上:“ 單州 成武縣 織薄縑,修廣合於官度,而重才百銖,望之如霧著,故浣之亦不紕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纰疏(pī shū)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形容事物粗疏、不精密或不夠嚴謹的狀态。以下從權威辭書角度對其釋義、用法及來源進行詳細解析:


一、核心釋義

  1. 粗疏不精密

    指事物編織或制作粗糙、質地疏松,缺乏細緻度。引申為做事馬虎、不周密。

    《漢語大詞典》:纰,指絲織品稀疏;疏,即不緊密。合指“粗疏不精密”。

    《古代漢語詞典》:形容“松散不細緻”,多用于批評事物或行為的粗糙。

  2. 疏忽錯漏

    強調因粗心導緻的遺漏或錯誤,常見于文獻校勘、文本考據領域。

    《辭源》:特指“文字記載或校勘中的疏漏”。


二、詞源與構詞分析


三、使用場景與近義詞

  1. 適用語境:

    • 批評工藝粗糙(如紡織品、器具);
    • 指摘學術研究、文本校勘不嚴謹;
    • 形容計劃或行為草率疏漏。
  2. 近義詞對比:

    詞彙 側重差異
    粗疏 強調整體馬虎,細節不足
    疏漏 側重遺漏,完整性缺失
    纰缪 專指錯誤,語義更重

四、權威文獻參考

  1.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釋義為“粗疏不精密”,引《周禮·考工記》“察其纰疏”為證。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釋作“松散不細緻”,舉例《論衡》“文辭纰疏,不足觀也”。

  3. 《辭源》(第三版):

    明确其校勘學意義,指“文字訛誤或脫漏”。


古籍原文摘錄

《後漢書·輿服志》:“上古穴居而野處,衣毛而冒皮,未有制度……織文纰疏,以效其樸。”

——此處描述早期織物因技術所限而顯粗疏,印證“纰疏”的本義。

網絡擴展解釋

“纰疏”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布帛類織物的質地特征。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單字解析

  1. 纰(pī)
    • 本義為布帛、絲線等散開或破損,如“線纰了”。
    • 引申為織物稀疏、不緊密,如“纰薄”(稀疏的布帛)、“纰缦”(稀疏的帛)。
  2. 疏(shū)
    • 原指清除阻塞使通暢,後擴展為“間隙大”“不緊密”,如“疏星”“疏林”。

三、文獻用例

宋代莊季裕《雞肋編》記載:“單州成武縣織薄缣……望之如霧著,故浣之亦不纰疏。”
(描述當地産的薄缣質地細密,洗滌後仍不易松散。)

四、擴展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隘口八字眉弼承筆氣筆頭公不隨溜兒不着意陳錫代北點首點着诋讦菧苨黩武仿行梵宇奉複風言風語狗命棺架歸告固倫過火顧曲周郞橫畔河渭厚望皇辔華腴靜絜精肉句勒拘绁臘八米來婦流黜龍車漏風沒成兒蠰溪匏甖片善剖腹藏珠巧捷萬端人口密度人造行星食饟十足雙绶四腳蛇四則索餅脫貂萬隆會議微缺甕天伍胥潮賢才君子嚣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