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法受誅的意思、伏法受誅的詳細解釋
伏法受誅的解釋
伏法:由于違法而受處死刑;誅:殺死。犯法被殺。
詞語分解
- 伏法的解釋 依法被處死刑。《史記·田叔列傳》:“今 梁王 不伏誅,是 漢 法不行也;如其伏法,而太後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憂在陛下也。” 宋 朱彧 《萍洲可談》卷三:“﹝ 趙諗 ﹞未三十歲,陞朝為國子博士,忽以
- 誅的解釋 誅 (誅) ū 把罪人殺死:害民者誅。誅滅。誅鋤。誅戮。伏誅。 責罰:誅意(不問罪行,隻根據其用心訛定罪狀)。口誅筆伐。 責求:誅求無已(一味索取,沒有止境)。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伏法受誅"是一個具有特定法律和道德内涵的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指罪犯認罪服法,接受并被執行了死刑判決。它強調罪犯最終服從法律制裁的結局,常用于描述司法審判的最終結果。以下從詞典釋義角度進行詳細解析:
一、 字詞本義與結構解析
- 伏法: "伏"意為"屈服、順從","法"指"法律"。"伏法"指罪犯承認罪行,服從法律的判決,不再反抗或上訴。它體現了罪犯對司法權威的最終認可。
- 受誅: "受"意為"接受、承受","誅"本義為"譴責、懲罰",特指死刑。"受誅"即接受死刑的處決。
- 結構關系: "伏法"與"受誅"構成順承關系或因果關系。罪犯首先"伏法"(認罪服判),然後"受誅"(被執行死刑)。"伏法"是"受誅"的前提或伴隨狀态,強調這一過程符合法律程式。
二、 成語整體釋義
"伏法受誅"整體描述了一個罪犯在司法審判後,承認罪行、服從判決,并最終被依法處以死刑的過程和結果。它包含以下關鍵要素:
- 存在犯罪行為和罪犯。
- 經過正式的法律審判程式。
- 罪犯對審判結果(死刑)表示認罪和服從。
- 依法執行了死刑判決。
三、 用法與語境特征
- 語境: 主要用于司法、曆史、文學報道或評論中,描述重大罪犯(尤其是罪大惡極者)的最終下場。
- 語義側重: 強調法律的威嚴得到伸張、正義最終實現、罪犯為其罪行付出了終極代價。帶有一定的終結性和警示性。
- 感情色彩: 通常為中性偏嚴肅,但在具體語境中,可體現叙述者對法律得以執行的肯定,或對罪犯結局的慨歎。
- 語體: 屬于書面語,較為正式。
四、 近義辨析
- 就地正法: 指未經完整司法審判程式,在現場直接執行死刑。強調執行的即時性和現場性,程式上可能與"伏法受誅"不同。
- 明正典刑: 指依照法律公開處以刑罰(常指死刑)。更側重依法和公開執行,但不一定強調罪犯本人是否"伏法"(認罪服從)。
- 繩之以法: 指依法予以制裁。範圍更廣,制裁程度可輕可重,不特指死刑,也不強調罪犯是否認罪服從。
- "伏法受誅"的核心區别在于其包含了"罪犯認罪服從"和"最終被執行死刑"兩層緊密相連的含義。
五、 文化内涵
"伏法受誅"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和法律觀念中:
- "法網恢恢,疏而不漏" 的信念,即犯罪終将受到懲罰。
- "殺人償命,欠債還錢" 的樸素正義觀,尤其針對嚴重罪行。
- 對司法程式最終權威的認可(罪犯需"伏法")。
- 具有強烈的警示和教育意義,告誡人們遵守法律。
權威參考來源: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 商務印書館: 該詞典是漢語規範使用的權威工具書,對詞語的釋義準确、精煉。其對"伏法"的解釋為"(犯人)被執行死刑","誅"解釋為"殺(有罪的人)"。兩詞結合即構成"伏法受誅"的核心含義。訪問鍊接:商務印書館工具書官網 (注:此為商務印書館官方工具書介紹頁面,可查詢其權威性)
- 《漢語大詞典》 -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作為大型曆史性漢語語文辭典,其對"伏法"的解釋更為詳細,包含"因犯法而被處死刑"之意,并引用了《史記》等古籍例證,印證了該詞的曆史淵源和法律内涵。訪問鍊接:上海辭書出版社 - 漢語大詞典 (注:此為出版社産品介紹頁,可查詢詞典信息)
- 《辭海》(第七版) - 上海辭書出版社: 《辭海》是兼具百科和語文功能的綜合性辭典,其對"伏法"的解釋強調"依法被處死",點明了其法律程式性。訪問鍊接:上海辭書出版社 - 辭海 (注:此為出版社産品介紹頁)
- 中國知網 - 工具書庫: 中國知網收錄了大量權威工具書的電子版,用戶可通過其平台檢索《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辭海》等對"伏法"、"誅"及"伏法受誅"相關詞條的詳細解釋和用法例句,獲取更全面的學術性解析。訪問鍊接:中國知網 (注:此為知網首頁,其工具書庫需訂閱訪問)
"伏法受誅"是一個描述罪犯認罪服判并被依法處決的成語,蘊含着法律威嚴、正義實現和終極懲戒的深刻意義,是漢語法律詞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網絡擴展解釋
“伏法受誅”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基本釋義
- 核心含義:指因觸犯法律而被處決。其中“伏法”指因違法而認罪接受死刑,“誅”指處死。
出處與背景
- 最早出自漢代司馬遷的《報任少卿書》:“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一毛,與蝼蟻何以異?”。此句通過比喻(如“九牛一毛”)強調生命的渺小,常用于表達對輕罪重罰的感慨。
字詞解析
- 伏:此處指屈服、認罪,如“伏罪”。
- 法:指法律、刑法。
- 誅:指處死,含懲罰性含義。
用法與語境
-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或賓語,用于描述案件中的罪犯結局(例:“飛檐大盜終将伏法受誅”)。
- 感情色彩:中性詞,側重客觀描述司法結果,不隱含褒貶。
相關擴展
- 近義詞:明正典刑、繩之以法。
- 反義詞:逍遙法外、漏網之魚。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學作品中的用例(如《後漢演義》),可參考的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
哀闵邊詞邊隸标挺比物假事不德部督不可同日而語不蒙層層加碼超拔撐杆蟲魚之學垂簾畜疫詞鈍意虛達羅毗荼人大忠祠鄧穴殿軍貂熊東海揚塵翻背撫定鲠戀光亮刮平禾束漸次計合謀從疾雨暴風誇美恇弱良膏流赮落景冥器憫急甯封子弄筆頭平靖鋪面房切近的當棋輸先着丘轲散播山場善于社鼷試鍊屬聚袒左停儅通奸透遞吐欵翫月烏漆無替小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