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慎行的意思、克己慎行的詳細解釋
克己慎行的解釋
克己:克制自己;慎:謹慎。約束自己,小心做事。
詞語分解
- 克己的解釋 舊時商店自稱價錢公道,不多賺錢要價特别克己詳細解釋.謂克制私欲,嚴以律己。《漢書·王嘉傳》:“ 孝文皇帝 欲起露臺,重百金之費,克己不作。” 唐 韓愈 《賀太陽不虧狀》:“陛下敬畏天命,克己修身,
- 慎行的解釋 行為謹慎檢點。《孝經·感應》:“宗廟緻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 唐 孟郊 《送鄭仆射出節山南》詩:“惜命非所報,慎行誠獨艱。” 明 方孝孺 《求古齋記》:“ 慈溪 孫君 元禮 篤學
網絡擴展解釋
“克己慎行”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1.成語結構與字面解釋
- 克己:指克制、約束自己的欲望或行為。
- 慎行:意為謹慎行事,行動前深思熟慮。
- 整體釋義:通過自我約束和審慎的态度來規範自身行為,避免因沖動或放縱導緻錯誤。
2.出處與曆史背景
- 最早見于唐代韓愈的《送齊皞下第序》:“下之人克己慎行,确乎其無惑于上也。”。此句強調下級通過自律和謹慎赢得上級信任,體現了古代儒家倡導的修身理念。
3.深層含義與價值導向
- 強調個人修養的重要性,主張以理性克制感性沖動,在行動前權衡利弊。
- 常用于形容品德高尚、處事嚴謹的人,如《全三國文》提到曹植“克己慎行以補前阙”,即通過自律彌補過往過失。
4.使用場景與例句
- 適用領域:個人修養、職場行為規範、公共人物言行要求等。
- 例句:
- “為官者需克己慎行,方能樹立公信力。”
- “面對誘惑時,唯有克己慎行,才能守住底線。”
5.近義與延伸學習
- 近義成語:克己複禮、謹言慎行。
- 延伸閱讀:可結合《論語》中“克己複禮為仁”等儒家思想,深化對“克己”的理解。
該成語至今仍廣泛應用于教育、職場等領域,提醒人們在複雜環境中保持自律與清醒。如需更全面的出處考證,可參考韓愈原文及漢代《全三國文》相關内容。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克己慎行
《克己慎行》是一個成語,一般用來形容人能夠自我克制,戒除私欲,謹慎行動。它包含了兩個部分:克己和慎行。
《克己慎行》的部首分别是“勹”和“彳”。其中,“勹”是一個獨立的部首,形狀像一個包裹着的物體;“彳”是一個行走的人的部首。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論語》中,其中孔子曾經說過:“克己複禮為仁。”意思是要自我約束,恢複禮儀,才能算是具備仁的品德。後來,這句話的意思逐漸演變成了克己慎行的含義。
在繁體字中,“克己慎行”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克己慎行”這個成語在古代寫作“克己行”,其中的“行”字在上方多了一個“豕”字頭,代表了要行為和諧得像豬一樣。這種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再使用。
這個成語的例句可以是:“他非常自律,始終堅持克己慎行,從不做出沖動的決定。”
一些與“克己慎行”有關的組詞有:“克己奉公”、“慎獨”和“克己奉公”。它們都強調了自我克制和按照規則行事的重要性。
近義詞有:“自律”、“自制”和“抑制”。這些詞語都表達了要約束自己的意思。
反義詞則是與“克己慎行”相對的,例如“放縱”、“放任”和“任性”。這些詞表示不約束自己,隨性而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