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話中的一種獸名。居于北方冰下的土中。《神異經·北荒經》:“北方層冰萬裡,厚百丈,有磎鼠在冰下土中焉。形如鼠,食草木,肉重千斤,可以作脯,食之已熱。其毛八尺,可以為褥,卧之卻寒。其皮可以蒙鼓,聲聞千裡。其毛可以來鼠,此毛所在,鼠輒聚焉。”
磎鼠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奇異獸類,其釋義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理解:
基本定義
磎鼠是記載于《神異經·北方荒經》的北方神獸,居于極寒之地的冰層之下,形似普通鼠類但體型巨大。
形态與特性
據文獻描述,磎鼠具有以下特征:
藥用價值
《神異經》提到食用其肉有退熱功效,但需注意該記載屬于神話範疇,未見于實際中醫藥典籍(與提及的藥用鼺鼠不同)。
文獻争議性
需注意該詞存在讀音差異,部分文獻标注拼音為xī shǔ,而顯示注音為qī shǔ,可能因古籍版本或方言差異導緻。
提示:該生物屬于神話虛構形象,現代生物學中無對應物種,相關描述多見于志怪類古籍的文學性表達。
《磎鼠》是一個中文詞語,它的意思是指一種小而靈巧的鼠類動物。這種動物在形體上和老鼠相似,但它比普通的老鼠更加敏捷和活潑。
《磎鼠》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石”和“鼠”,它們分别位于詞語的左邊和右邊。
根據《漢字筆畫數統計表》,《磎鼠》一詞一共有17畫,其中“石”部分占據了5畫,而“鼠”部分占據了12畫。
《磎鼠》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詞彙,它最早出現在《爾雅》一書中。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磎鼠」,完全保留了原詞的形态。
在古時候,漢字的形态和現代有所不同。以《磎鼠》一詞為例,古代的寫法會更加繁瑣,每個字的筆畫往往比現代漢字多。相對應的,繁體字則是對這些古代字形的傳承和保留。
以下是使用《磎鼠》這個詞的例句:
- 這隻磎鼠輕盈地穿梭于園林之間。
- 我曾在農田裡看到一隻磎鼠在田埂上跳躍。
以下是與《磎鼠》相關的一些詞語:
組詞:磎石、鼠竄、小鼠。
近義詞:小老鼠、靈巧鼠。
反義詞:笨重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