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撮的意思、抄撮的詳細解釋
抄撮的解釋
(1).摘錄。 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序》 孔穎達 疏引 漢 劉向 《别錄》:“ 左丘明 授 曾申 , 申 授 吳起 , 起 授其子 期 , 期 授 楚 人 鐸椒 , 鐸椒 作‘抄撮’八卷,授 虞卿 , 虞卿 作‘抄撮’九卷,授 荀卿 。”《三國志·魏志·曹爽傳》“ 範 當 等皆伏誅”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 範 嘗抄撮《漢書》中諸雜事,自以意斟酌之,名曰《世要論》。” 唐 劉知幾 《史通·探頤》:“又 荀氏 著書,抄撮 班 史。” 清 黃宗羲 《姚江逸詩序》:“蓋科舉抄撮之學,陷溺人心,誰復以此不急之務,交相勸勉。” 魯迅 《書信集·緻姚克》:“ 北平 之所謂學者,所下的是抄撮功夫居多。”
(2).微細。 北齊 劉晝 《新論·從化》:“故權衡雖正,不能無毫釐之差;鈞石雖平,不能無抄撮之較。”
詞語分解
- 抄的解釋 抄 ā 謄寫,照原文寫:抄本。抄寫。抄襲。傳抄。 搜查而沒收:抄沒(?)。抄家。抄斬。 走簡捷的路:抄近。抄小道。包抄。 同“綽”。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撮的解釋 撮 ō 聚起,多指用簸箕狀的器具鏟起東西:撮成一堆。撮土。撮合。 取,摘取:撮要。 用手指捏取細碎的東西:撮藥。 中國市制容量單位,一升的千分之一。 量詞:一撮米。 撮東西用的器具:撮子。撮箕。 撮
專業解析
"抄撮"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動詞和名詞兩種用法,其核心含義圍繞“摘錄”與“彙集”展開,具體釋義如下:
-
動詞:摘錄,抄寫彙集
- 釋義: 指從書籍、文章或其他文字材料中選取部分内容進行抄寫、摘錄,并将這些片段彙集起來。強調的是有選擇性地摘抄和整理。
- 例句參考: “他讀書時習慣将精彩段落抄撮下來,以備日後查閱。” / “這篇報告主要是抄撮了多篇論文的研究結論。”
- 來源依據: 此釋義是“抄撮”最核心和常用的含義,被權威漢語詞典廣泛收錄。例如,《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将其解釋為“摘錄;抄錄”。《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雖未單列“抄撮”詞條,但其構成語素“抄”(謄寫)和“撮”(摘取;聚集)的含義組合清晰指向此義項。
-
動詞:概括,彙總整理
- 釋義: 在摘錄的基礎上,引申為對龐雜的内容進行概括、歸納和整理,使之簡明扼要。
- 例句參考: “請将會議讨論的要點抄撮成一份簡報。”
- 來源依據: 此義項由核心義項引申而來,體現了從“摘錄片段”到“整合信息”的過程。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在解釋相關詞彙時,體現了“撮”有“聚合、總括”之意,支持此引申義的理解。
-
名詞:摘錄彙集而成的文字
- 釋義: 指通過摘錄、抄寫彙集而成的文字材料或短篇作品。
- 例句參考: “這本小冊子是他多年讀書的抄撮。”
- 來源依據: 動詞用法自然衍生出名物化的名詞用法,指代動作産生的結果。《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在解釋類似詞彙結構時,體現了這種由動轉名的常見規律。
“抄撮”的核心在于選擇性摘取和彙集整理。作為動詞,主要指摘錄抄寫并彙集,或引申為概括彙總;作為名詞,指摘錄彙集而成的文字材料。其使用體現了對信息進行提煉和整合的過程。
網絡擴展解釋
“抄撮”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一、基本含義
-
摘錄、摘要
指對文獻或内容進行選擇性整理,常見于古籍記載。例如《三國志》注引《魏略》提到範晔“抄撮《漢書》中諸雜事”,即摘錄重要内容編纂成書。
-
微小、細微
古代作為計量單位(“抄”為千分之一升,“撮”為十分之一抄),比喻極其微小的事物。北齊劉晝在《劉子·從化》中提到“不能無抄撮之較”,即強調細節的精密性。
二、引申義
- 挑剔、斤斤計較(成語用法)
現代引申為對他人缺點過度苛責,含貶義。例如“抄撮之人常因小事争執”,形容過分計較細節的态度。
使用提示
- 古籍中多指“摘錄”或“微細”,如《别錄》《史通》等文獻用例。
- 現代語境下需根據上下文區分,建議優先參考權威詞典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襃優變事冰月操學饞扠儃回扯勸辭賦丹曦大祝鄧拓斷崖蕃熟發棠風壺豐年玉荒年谷咈然各不相謀攻讨光前絶後锢陋國共海裡猴兒皓齒鴻飛雪爪厚費彗雲鑒諒截沒笄冠狷笃決舍攔路虎曆頭攏總痲瘋缪妄納喊凝虛膨脹迫速千古強中自有強中手輕鬓器藴佢們掃墳聖域狩取水心説知四川大學灘地餹餭拓定委弊無藉之徒銜石填海小家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