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軍隊編制的名額。《新唐書·宦者傳上·窦文場》:“ 興元 初,詔監神策左廂兵馬,以 王希遷 監右,而 馬有麟 為左神策軍大将軍,軍額由此始。” 清 朱大韶 《實事求是齋經義·司馬法非周制說》:“然則王國六軍,大國三,次國二,小國一,此軍額也。”
“軍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軍隊編制的名額,即軍隊中人員或單位的定額配置。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構成
權威定義
根據漢典等詞典解釋,軍額特指軍隊中通過制度規定的編制規模。例如《新唐書》記載唐代神策軍設立時,明确提到“軍額由此始”,即軍隊編制的正式确立。
唐代軍事制度
《新唐書·宦者傳》記載,唐德宗興元年間,窦文場監領神策軍左廂兵馬,首次明确“軍額”為軍隊編制的法定名額,标志着規範化管理的開端。
清代經學解釋
清代學者朱大韶在《實事求是齋經義》中分析周代軍制時,提到“王國六軍,大國三軍”等分級軍額,說明該詞也用于古代軍制的學術讨論。
現代語境中,“軍額”一詞使用較少,更多以“編制”“定額”等替代。但在研究曆史、軍事制度或古籍時,仍可能遇到這一術語。
如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曆史案例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新唐書》等史料。
軍額是一個指代軍隊等級和編制的詞語。它可以用來表示軍隊中各級單位的編號或标志。
軍額的部首是冖(mì)部,總共有7畫。
軍額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五年》中,用于描述官員的編制和職位。
軍額的繁體字為「軍額」
在古代,軍額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古代的軍額可能以象征軍隊的圖案為基礎,例如軍旗、兵器等,來表示軍隊等級和編制。
我在軍隊裡的軍額是1098號。
軍號、額定、額外、額度
軍牌、軍徽、軍标
平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