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敦的意思、可敦的详细解释
可敦的解释
见“ 可贺敦 ”。
词语分解
- 可的解释 可 ě 允许:许可。认可。宁可。 能够:可见。可能。可以。不可思议。 值得,认为:可怜。可悲。可亲。可观。可贵。可歌可泣。 适合:可身。可口。可体。 尽,满:可劲儿干。 大约:年可二十。“潭中鱼可百许
- 敦的解释 敦 ū 厚道,笃厚:敦朴。敦厚。敦实。 诚心诚意:敦聘。敦请。 督促:“使虞敦匠”。敦劝。敦促。 姓。 敦 ì 古代盛黍稷的器具。 笔画数:; 部首:攵;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可敦(kè dūn)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对君主正妻的尊称,相当于汉语的“皇后”或“王后”。该词主要源于突厥、回鹘、蒙古等民族的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和历史特征。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词源与基本释义
“可敦”音译自突厥语“qatun”,在突厥汗国、回鹘汗国及蒙古帝国时期广泛使用,专指最高统治者的正妻。其地位仅次于可汗(君主),掌管后宫事务,部分情况下可参与政治决策,如突厥碑铭中提及可敦辅佐可汗处理部族事务。
二、历史演变与文化内涵
- 政治地位
可敦不仅是家庭象征,更是政治联盟纽带。例如,唐代回鹘可敦常与中原王朝联姻,如宁国公主嫁回鹘英武威远可汗后称“可敦”,成为唐回关系的桥梁。
- 军事与社会职能
蒙古帝国时期,可敦可代行可汗职权。成吉思汗之妻孛儿帖曾被尊为“大可敦”,在其出征期间主持国政。
- 宗教仪式角色
萨满教仪式中,可敦常主持祭祀活动。辽代契丹可敦需参与“祭山仪”,象征部族繁衍与天地沟通。
三、与相关术语的辨析
- 可贺敦:鲜卑、柔然对可敦的别称,见于《魏书》记载。
- 哈屯:蒙古语“khatun”的汉译,元代文献中与“可敦”混用,如《蒙古秘史》称成吉思汗妻子为“孛儿帖哈屯”。
- 阙氏(yān zhī):匈奴单于正妻的称号,与可敦职能类似,但属不同民族体系。
四、现代使用与学术意义
现代汉语中“可敦”主要用于历史研究,反映游牧民族的社会结构。学者通过突厥碑文(如《阙特勤碑》)、汉文史料(如《新唐书》《辽史》)对比,探讨其跨文化政治符号的意义。
参考资料
-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豆瓣读书
- 林幹. 《突厥与回纥史》.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7. 出版社官网
- 刘昫等. 《旧唐书·回纥传》. 中华书局点校本. 中华书局数据库
- 额尔登泰, 乌云达赉. 《蒙古秘史校勘本》.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0.
- 张正明. 《契丹史略》. 中华书局, 1979.
网络扩展解释
“可敦”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对统治者配偶的尊称,其含义和演变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主要可从以下方面解读:
一、词源与基本含义
“可敦”源自蒙古语和回鹘语,原意为“可汗的妻子”。在不同民族中有语音变体,如鲜卑、柔然、突厥等族称“可贺敦”“恪尊”,蒙古语中读作“哈腾”,裕固族先民(回鹘人)也沿用这一称呼。其地位相当于中原王朝的皇后,是最高统治者的正妻。
二、历史演变与文化内涵
- 政治职能:在北魏等政权中,“可敦”不仅是尊称,还参与政治。例如北魏早期实行“子贵母死”制度,可敦虚享尊位,实际职能被分割为皇后(生育子嗣)和保母(抚养储君),体现游牧与汉文化的融合。
- 军事象征:辽代设有“可敦城”(今蒙古国境内),由契丹皇后(如齐王妃)建立,作为漠北军事重镇,驻扎精锐骑兵,成为辽国统治边疆的枢纽。即使辽亡后,耶律大石仍以此为据点建立西辽帝国。
三、相关扩展
- 语言差异:不同时期、民族对“可敦”的写法多样,如《新唐书》记载突厥称“可敦”,《魏书》中鲜卑称“恪尊”。
- 现代意义:该词如今主要用于历史研究,是理解古代北方民族政治结构、性别角色和文化交融的关键词汇。
四、辨析误区
部分网页(如)提到“可敦”作为成语表示“品德高尚”,此说法缺乏权威依据,可能与词义混淆有关,需以历史文献为准。
别人正在浏览...
宾事充周春蠒躭迟当使宕往颠瞑嘀咕顶球东风人面惰嬾讹语影带繁苛返真疯癫负荆官利还少火厤交还交输搅团接嘴寂絶钜宝零零散散礼治隆准公赂门落汤鸡律纪马袋密款明政攀高结贵披檐菩萨面亲随湫底曲断趋之若骛日全食戎落柔心睿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事际嗜书説一不二四边浄通检通文达艺痛怨僞书沃腴相保相承香圆贤力校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