欂栌的意思、欂栌的詳細解釋
欂栌的解釋
亦作“ 欂盧 ”。柱上承托棟梁的方形短木。即鬥拱。《禮記·明堂位》“山節” 漢 鄭玄 注:“山節,刻欂盧為山也。” 唐 獨孤及 《馬退山茅亭記》:“冬十二月作新亭於 馬退山 之陽,因高邱之阻以面勢,無欂櫨節棁之華。” 明 楊慎 《和方思道毛塢之什》之三:“愔愔竈觚桐,采自樵人塢。徽軫不得薦,欂櫨亦何補。” 清 趙翼 《八月二日天甯寺旁巽宮樓火》詩:“十層瓴甓落遍地,萬株欂櫨飛滿空。”
詞語分解
- 欂的解釋 欂 ó 椽子。 〔欂栌〕柱頂上承托棟梁的方木。 古書上說的一種樹。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栌的解釋 栌 (櫨) ú 落葉灌木,花黃綠色,秋天變成紅色,木材黃色,可制家具,亦可做染料。通稱“黃栌”。 柱上方木,鬥拱。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欂栌”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建築術語,現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
基本定義
指中國傳統木構建築中的鬥拱結構,特指鬥拱最底層的方形承重構件,即“栌鬥”。其功能是承接上方梁枋的重量并傳遞到立柱。
-
字形溯源
- “欂”本義為椽子或梁上短柱,後引申為支撐結構;
- “栌”在《說文解字》中明确為“柱上柎(柱頭承托梁的方木)”,即鬥拱的基礎部件。
-
實際應用
常見于唐宋時期建築,如佛光寺東大殿的柱頭鋪作中,栌鬥作為第一層承托構件,上方疊加華拱、耍頭等部件,形成逐層出挑的力學結構。
建議參考:
由于該詞專業性較強,若需深入考證,可查閱《營造法式》《清式營造則例》等古籍,或實地考察唐宋古建築中的鬥拱實物。
網絡擴展解釋二
欂栌是一個漢字詞,讀作“gǒng lú”。它是一個動詞,意思是指樹木茁壯成長。
拆分部首和筆畫:欂栌的部首是木,筆畫數為十。
來源:欂栌是一個古老的漢字,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植物學名錄,用來形容樹木的生長狀态。
繁體:欂栌的繁體字形是槲樗。
古時候漢字寫法:根據曆史記載,欂栌在古時候的寫法沒有太大的變化,仍然是以木為部首,橫排寫。
例句:這棵樹欂栌得非常好,長得旺盛。
組詞:欂栌子(形容樹木茁壯成長的樣子)
近義詞:茂盛
反義詞:凋零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請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