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剿除。《南齊書·柳世隆傳》:“昨夜得北使啟, 鐘離 閒賊已渡 淮 ,既審送死,便當制加剿撲。” 南朝 梁 江淹 《北伐诏》:“無勞遠兵,剿撲為易。”
勦撲:猶勦除。《陳書·周迪傳》:“乘勝長驅,勦撲兇丑,如燎毛髮。”
“剿撲”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jiǎo pū,其核心含義是“徹底消滅、鏟除”,通常用于形容對敵人或問題的全面打擊與清除。以下是詳細解析:
“剿撲”由“剿”和“撲”兩個動詞組成:
古籍出處
使用場景
多用于軍事、治安或解決重大難題的語境,例如:
如需更全面的古籍原文或成語擴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南齊書》等文獻來源。
剿撲(jiǎo pū)是一個漢字詞語,主要有兩個意思。一是指剿滅、消滅、鏟除某種不良的勢力、活動或行為;二是指采取強力的手段來迅速制服攻擊、壓制對方。
剿撲共有兩個部首,左邊是刀(刂)部,右邊是蔔(蔔)部。刀部表示與刀相關的事物,蔔部表示占卜。
剿撲的拆分筆畫共有13畫,具體的筆畫順序是:刀、九、丨、丶、二、刀、廠、匕、十、一、丨、丿、丨(或絲)。
剿撲是一種簡體字的字形,其繁體字為「剿撲」。在繁體字中,「撲」部分多了一個手的旁邊,表示用手的動作來擊打或抵擋。
在古代,剿撲的寫法與現在略有不同。剿字的刀部在古代寫作「刈」,撲字的刀部在古代寫作「攵」。古代的漢字形态經過演變逐漸改變,才形成現代的剿撲字形。
1. 為了保護社會的安甯,我們必須剿除犯罪行為。
2. 警察奮力剿滅了販毒團夥。
剿滅、剿除、剿敵、剿賊、剿匪
近義詞:殲滅、消除、消滅
反義詞:保留、包容、寬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