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坎井的意思、坎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坎井的解释

(1).亦作“ 埳井 ”。废井;浅井。《庄子·秋水》:“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 成玄英 疏:“埳井,犹浅井也。”《荀子·正论》:“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知,坎井之鼃,不可与语东海之乐,此之谓也。”《后汉书·杜笃传》:“彼埳井之潢污,固不容夫吞舟。” 李贤 注:“埳井喻小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一》:“﹝鬼﹞或隐入坎井,人过乃徐徐出。”

(2).陷阱,井,通“ 阱 ”。喻艰难或险阻。《陈书·江总姚察传论》:“至於九流、《七略》之书,名山、石室之记, 汲郡 、 孔堂 之书,玉箱、金板之文,莫不穷研旨奥,遍探坎井,故道冠人师,搢绅以为準的。”《北史·隋纪下》:“又 沧海 道军,舟艫千里,高颿电逝,巨舰云飞。横断 沮江 ,逕造 平壤 。岛屿之望斯絶,坎井之路已穷。”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坎井,又称“坎儿井”,是汉语词典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词汇,特指中国新疆等地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坎井(kǎn jǐng)

指利用地下潜流进行灌溉的水利设施,通过人工开凿的竖井、地下暗渠、地面明渠和蓄水池(涝坝)组成。其核心原理是汇集地下水,通过地下渠道将水引至地表,用于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有效减少蒸发损耗。该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明确标注为“坎儿井”,强调其作为专用术语的地域特性。

二、词源与结构解析

三、历史与文化价值

坎井技术可追溯至汉代西域,与丝绸之路的农业文明发展密切相关。《史记·河渠书》中描述的“井渠法”,被认为是坎井的雏形。现存新疆吐鲁番的坎井系统距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2016年被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列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印证其科技与生态智慧。

四、功能与现状

  1. 生态适应性:适用于干旱地区,年蒸发量超3000毫米的环境下仍能稳定供水。
  2. 可持续性:暗渠减少蒸发,涝坝调节水量,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
  3. 现存规模:新疆现存坎井约400余条,其中吐鲁番地区占70%,至今灌溉约30万亩农田(数据来源:新疆水利厅遗产保护报告)。

五、权威文献佐证


注:本文释义综合《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权威辞书,并援引水利史专著及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报告,确保学术严谨性。

网络扩展解释

“坎井”一词具有双重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一、作为古代灌溉工程

坎井(karez)是我国古代为应对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而发明的灌溉系统,主要结构包括:

  1. 暗渠:地下集水与输水通道,最长可达20-30公里,部分用毛毡铺底减少渗漏。
  2. 明渠:地面引水渠,将暗渠水引入农田灌溉。
  3. 竖井:施工时用于出土和通风,深度随地势递减,间距约20-30米。

其历史可追溯至西汉“井渠”技术,汉武帝时期曾用于引洛水灌溉工程,后演变为新疆特有的坎儿井,利用雪山融水进行灌溉。

二、作为文学比喻

在古籍中,“坎井”常被引申为:

  1. 浅井/废井:《庄子·秋水》以“埳井之鼃(蛙)”比喻眼界狭隘。
  2. 困境象征:如《荀子·正论》用“坎井之鼃”形容难以突破的艰难处境。
  3. 险阻隐喻:后汉书等文献将其扩展为人生或环境的艰险。

提示:若需了解坎井工程的具体分布或成语典故的更多用例,可查阅《史记·河渠书》《庄子》等典籍,或参考水利史相关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安娴筹建等则顿阨读数语句焚巢荡穴凤栖梧愤激分委广侈管搉还回黑心符和舒话端虎窟龙潭胡鳙讦愎矜从金镂进狩谨闲鞠旅狼贪虎视凌虚林寒涧肃流称明敕密指抹不下脸内衣内旨颇偏轻取清商怨旗语桑榆年颯擖摄主饰非养过史氏记收才收缭说今道古殊尊邃茂琐第贪慢套路逃佚霆船铜浇铁铸讬息喂眼文缛緼着务附降伏相好小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