箪食豆羹的意思、箪食豆羹的詳細解釋
箪食豆羹的解釋
一箪飯食,一豆羹湯。謂少量飲食。亦以喻小利。《孟子·盡心下》:“好名之人能讓千乘之國,苟非其人,簞食豆羹見於色。” 宋 蘇轼 《伊尹論》:“天下之富,是簞食豆羹之積也。”
詞語分解
- 箪食的解釋 ∶裝在箪笥裡的飯食 ∶指用飯菜犒勞軍隊百姓孰敢不箪食壺漿迎将軍乎。;;《三國志;諸葛亮傳》詳細解釋.裝在箪笥裡的飯食。《左傳·宣公二年》:“而為之簞食與肉,寘諸橐以與之。” 清 唐孫華 《維揚舟中
- 豆羹的解釋 ∶用豆粉加水及調料煮或蒸成的糊狀食品 ∶像一豆之羹,比喻微小詳細解釋.豆器中的羹。喻微小、細微。《孟子·盡心下》:“好名之人,能讓千乘之國,苟非其人,簞食豆羹見於色。” 趙岐 注:“誠非好名者,争簞
網絡擴展解釋
“箪食豆羹”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可從字面與引申義兩方面理解:
一、基本解釋
- 字面含義:指用竹籃(箪)盛裝的簡單飯食和用木碗(豆)盛的羹湯,形容飲食極其簡樸或數量極少。
- 比喻義:象征微小的利益或事物。《孟子·告子上》以“一箪食,一豆羹”比喻關乎生死的微小之物,蘇轼在《伊尹論》中則用其指代積累財富的起點。
二、出處與背景
源自《孟子》兩處記載:
- 《告子上》:“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強調其關乎生存的重要性。
- 《盡心下》:“箪食豆羹見于色”,描述人在小利面前難以掩飾真實态度。
三、用法與示例
- 語法功能:多作賓語、定語,用于描述生活場景或利益取舍。
- 例句:如明代陳繼儒《小窗幽記》中“真情在箪食豆羹之間”,借以表達質樸的情感。
四、延伸理解
部分解讀将其擴展為“簡樸生活”的象征(如),但核心仍圍繞“微小”與“關鍵性”的矛盾展開,體現了古代哲學對物質與道德關系的探讨。
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孟子》原文及蘇轼《伊尹論》。
網絡擴展解釋二
《箪食豆羹》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指的是簡樸的飲食,即以豆類、羹湯為主的簡單食物。它由5個漢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 箪(筆畫:14,部首:竹)
- 食(筆畫:9, 部首:食)
- 豆(筆畫:7, 部首:豆)
- 羹(筆畫:12, 部首:⺶)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當時人們将簡樸的食物裝在箪筐中,因此被稱為箪食。後來逐漸演變成指代簡單的飲食。
《箪食豆羹》的繁體字寫法為「簞食豆羹」。
古時候漢字寫法會有一些差異,但最常見的寫法是「箪食豆羹」。
以下是一個例句:
- 爺爺過去的日子過得很艱苦,隻能吃些箪食豆羹過活。
與《箪食豆羹》相關的組詞有:箪食、豆羹、簡樸。
近義詞:簡樸飲食,簡單食物。
反義詞:豐盛餐點,奢華美食。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