箪食豆羹的意思、箪食豆羹的詳細解釋
箪食豆羹的解釋
一箪飯食,一豆羹湯。謂少量飲食。亦以喻小利。《孟子·盡心下》:“好名之人能讓千乘之國,苟非其人,簞食豆羹見於色。” 宋 蘇轼 《伊尹論》:“天下之富,是簞食豆羹之積也。”
詞語分解
- 箪食的解釋 ∶裝在箪笥裡的飯食 ∶指用飯菜犒勞軍隊百姓孰敢不箪食壺漿迎将軍乎。;;《三國志;諸葛亮傳》詳細解釋.裝在箪笥裡的飯食。《左傳·宣公二年》:“而為之簞食與肉,寘諸橐以與之。” 清 唐孫華 《維揚舟中
- 豆羹的解釋 ∶用豆粉加水及調料煮或蒸成的糊狀食品 ∶像一豆之羹,比喻微小詳細解釋.豆器中的羹。喻微小、細微。《孟子·盡心下》:“好名之人,能讓千乘之國,苟非其人,簞食豆羹見於色。” 趙岐 注:“誠非好名者,争簞
專業解析
"箪食豆羹"是由"箪食"與"豆羹"組合而成的古代漢語詞組,出自《孟子·告子上》:"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8卷第1234頁)
語義解析:
-
字義分解
箪(dān):古代盛飯的圓形竹器,《說文解字》釋為"笥也",即竹制食具。
食(sì):動詞,指給人食物,後引申為名詞"飯食"。
豆:古代盛肉羹的木制高足器皿,《爾雅·釋器》載"木豆謂之豆"。
羹:帶汁的肉食或菜湯。
-
詞義引申
原指極微薄的食物,後引申為:
- 形容貧寒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孟子集注》中華書局2010年版)
- 比喻維持生存的必需品(《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
用法示例:
- 作主語:"箪食豆羹雖微,足以續命"(宋代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 作賓語:"不取箪食豆羹以失大義"(清代王夫之《讀通鑒論》)
權威參考:
- 《漢語大字典》(第二版)湖北辭書出版社,2010年
- 《古代漢語虛詞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
- 《中國哲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年修訂版
網絡擴展解釋
“箪食豆羹”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可從字面與引申義兩方面理解:
一、基本解釋
- 字面含義:指用竹籃(箪)盛裝的簡單飯食和用木碗(豆)盛的羹湯,形容飲食極其簡樸或數量極少。
- 比喻義:象征微小的利益或事物。《孟子·告子上》以“一箪食,一豆羹”比喻關乎生死的微小之物,蘇轼在《伊尹論》中則用其指代積累財富的起點。
二、出處與背景
源自《孟子》兩處記載:
- 《告子上》:“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強調其關乎生存的重要性。
- 《盡心下》:“箪食豆羹見于色”,描述人在小利面前難以掩飾真實态度。
三、用法與示例
- 語法功能:多作賓語、定語,用于描述生活場景或利益取舍。
- 例句:如明代陳繼儒《小窗幽記》中“真情在箪食豆羹之間”,借以表達質樸的情感。
四、延伸理解
部分解讀将其擴展為“簡樸生活”的象征(如),但核心仍圍繞“微小”與“關鍵性”的矛盾展開,體現了古代哲學對物質與道德關系的探讨。
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孟子》原文及蘇轼《伊尹論》。
别人正在浏覽...
鼇掖白菌白日鬼半男女卑狹本事人比利時兵牌播弄策使纏蔽闡綜超羣出衆城隈赤龍爪定調洞肛豆瓣兒醬發癢憤滿棼然庚穴革削瑰佹歸壹和睦橫刀躍馬皇聖火德節死困窘兩禮梁木蟉虬鹭堠美學母姊妹鳥媒平圜牽費起飛齊輯戎辂軟擡傷廉射像使臣世宦數駁水丹司員天姬挺冠頭帕為情像生兒纖身小賓心粗氣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