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口的意思、多口的詳細解釋
多口的解釋
多言,不該說而說。《孟子·盡心下》:“無傷也,士憎茲多口。” 漢 王符 《潛夫論·交際》:“士貴有辭,亦憎多口。故曰,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 秀秀 道:‘我因為你,吃郡王打死了,埋在後花園裡。卻恨 郭排軍 多口,今日已報了寃仇,郡王已将他打了五十背花棒。’”《水浒傳》第一一八回:“将軍來收此賊,與民除害,老僧隻是不敢多口,恐防賊人知得。今既是天兵處差來的頭目,便多口也無防。”
詞語分解
- 多的解釋 多 ō 數量大,與“少”、“寡”相對:人多。多年。多姿。多層次。多角度。多難(刵 )興(塶 )邦。多多益善。多行不義必自斃。 數目在二以上:多年生草。多項式。多義詞。多元論。 有餘,比一定的數目大:多
- 口的解釋 口 ǒ 人和動物吃東西和發聲的器官(亦稱“嘴”):口腔。口才。口齒。口若懸河。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口。 出入通過的地方:門口。港口。 特指中國長城的某些關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口。喜峰口。 破裂的
網絡擴展解釋
“多口”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多口”由“多”和“口”組成,字面指“言語過多”,實際指說話多而無益、多嘴多舌的行為,帶有貶義色彩。常用來形容人愛插嘴、說不該說的話,或發表無實際意義的言論。
二、詳細解釋
- 詞義核心:強調“不該說而說”,如《孟子·盡心下》提到“士憎茲多口”,即士人厭惡這種多言多語的行為。
- 古典用例:
- 《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中,郭排軍因“多口”洩露秘密,導緻主人公秀秀被害。
- 《水浒傳》第一一八回提到“老僧不敢多口”,暗示多言可能招緻禍患。
三、使用場景
- 日常語境:批評他人插嘴或議論是非,如“這件事與你無關,不要多口”。
- 文學表達:常見于古典小說,用于刻畫角色性格或推動情節發展,例如《紅樓夢》中薛姨媽“不肯多口”的描寫,體現其謹慎性格。
四、相關辨析
- 近義詞:多嘴、饒舌(均指言語過多)。
- 反義詞:寡言、慎言(強調言語節制)。
總結來看,“多口”不僅描述言語數量多,更隱含“不合時宜、招緻麻煩”的負面評價,使用時需注意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多口(duō kǒu)這個詞在漢語中通常表示一個人有多個嘴巴或同時說話的能力,比喻一個人能言善辯或能同時從多個角度表達自己的想法。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多(duō):從“夕”(xī)的上部分在左邊加上“一”(yī)。
- 口(kǒu):左邊是“口”(kǒu)部首。
來源:
- “多口”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物》一篇中,用來形容一種傳說中的神獸,這隻神獸有數十個嘴,但卻是單一的意志。
- 後來,“多口”逐漸演變為用來形容人的能力和表現。
繁體:
- 繁體中,“多口”的寫法與簡體一緻。
古時候漢字寫法:
- 在古代,多口的漢字有許多不同的寫法,有的寫成“夛”(duō),有的寫成“多”(duō),有的寫成“多”(duó)加“又”(yòu),等等。
例句:
- 這個演講者真是多口,能同時從不同角度看問題。
- 盡管爸爸給了她很多建議,她還是多口地堅持自己的看法。
組詞:
- 多嘴(duō zuǐ):指愛多說話、喜歡插嘴的人。
- 多話(duō huà):形容喜歡多說話的人或說了很多話的情況。
近義詞:
- 口若懸河(kǒu ruò xuán hé):形容說話滔滔不絕,善于辯論。
- 能言善辯(néng yán shàn biàn):形容口才好,善于辯論。
反義詞:
- 閉口(bì kǒu):閉住嘴巴,不說話。
希望這些回答對你有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請繼續問我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