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房的意思、杜房的詳細解釋
杜房的解釋
唐 杜如晦 、 房玄齡 的并稱。 宋 李綱 《乞罷尚書左仆射第二表》:“方國家多難之秋,尤将帥之材為急。所以 蕭何 之於 漢 ,必薦 韓 彭 ,有若 杜 房 之於 唐 ,必推 英衛 。”
詞語分解
- 杜的解釋 杜 ù 落葉喬木,果實圓而小,味澀可食,俗稱“杜梨”,亦稱“甘棠”、“棠梨”。木材可做扁擔或刻圖章。 阻塞(?),堵塞(乮 ):杜絕。杜塞(乮 )。杜門謝客,防微杜漸。 〔杜撰〕憑自己的意思沒有根據地
- 房的解釋 房 á 住人或放東西的建築物:房屋。房産。房舍。房租。庫房。樓房。書房。 結構和作用類似房子的東西:蜂房。蓮房。心房。 量詞:兩房兒媳。 家族的一支:大房。長(僴 )房。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姓。
專業解析
杜房,是漢語中對唐代兩位著名宰相杜如晦與房玄齡的合稱,二人同為唐太宗李世民的核心謀臣,輔佐其開創“貞觀之治”。該詞屬于曆史人物并稱的專有名詞,具有特定的曆史文化内涵。
詳細釋義:
- 指代人物: “杜”指杜如晦(585年-630年),“房”指房玄齡(579年-648年)。兩人是唐太宗李世民最為倚重的宰相,常并稱于世。
- 曆史背景與貢獻: 杜如晦與房玄齡在李世民為秦王時期即追隨左右,參與謀劃“玄武門之變”,助其登上帝位。太宗即位後,二人分任尚書右仆射和左仆射(相當于宰相),共同執掌朝政。杜如晦以善于決斷著稱,房玄齡則以善于謀劃和選拔人才聞名,兩人配合默契,史稱“房謀杜斷”。他們協助唐太宗制定典章制度,選拔賢能,推行善政,為“貞觀之治”局面的形成做出了決定性貢獻。
- 詞語内涵與象征意義: “杜房”一詞不僅指代這兩位具體的曆史人物,更成為賢相輔國、君臣相得、共創盛世的象征。後世常以“杜房”并稱來贊譽傑出的宰相或輔政大臣,以及形容和諧高效的政治搭檔。
- 用法: 該詞主要用于曆史叙述、文學典故或評價曆史人物功績的語境中,屬于較為典雅的書面用語。
引用參考: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對“杜房”詞條有明确收錄,釋義為“唐 名相 杜如晦 、 房玄齡 的并稱”。
- 《舊唐書》/《新唐書》(中華書局點校本):在《房玄齡傳》、《杜如晦傳》及相關紀、志中詳細記載了二人的生平事迹、政治貢獻以及“房謀杜斷”的合作關系,是“杜房”并稱的曆史文獻基礎。
- 《貞觀政要》(上海古籍出版社):唐代史學家吳兢編著,記錄了唐太宗與房玄齡、杜如晦等大臣的治國言論和政策,是了解“杜房”政治思想和實踐的重要史料,也反映了時人及後世對他們的尊崇。
網絡擴展解釋
“杜房”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根據語境區分:
一、曆史人物并稱(主要含義)
指唐代名臣杜如晦與房玄齡的合稱,兩人是唐太宗時期的重要宰相,合稱“房杜”或“杜房”。
- 出處:宋代李綱《乞罷尚書左仆射第二表》中提及“杜房之於唐,必推英衛”,将二人與漢代蕭何、韓信等名臣類比。
- 背景:二人以“房謀杜斷”著稱,房玄齡善謀略,杜如晦善決斷,是“貞觀之治”的核心人物。
二、成語釋義(較少見)
指限制家庭成員自由,尤指阻止家人外出。
- 構成:“杜”意為阻止,“房”指家庭。
- 起源:源自古代寓言,描述家長過度控制家人行為的現象。
- 使用場景:多用于形容家庭關系緊張、缺乏個人空間的情況。
總結建議
- 曆史語境:優先采用“杜如晦與房玄齡合稱”的解釋,尤其見于文獻引用。
- 現代用法:若涉及家庭關系,可能指向成語,但需注意該釋義的權威性較低。
- 查證來源:可通過《舊唐書》等史料進一步确認曆史人物背景,或參考權威詞典核實成語用法。
别人正在浏覽...
哀詞報案暴佷肸向博禍參較骖鸾馭鶴參驗钗盒盟充堂大芒落調拳帝閣東堂夢房望肥甘輕煖廢業蓋造耕蓑構間官渡餶哺固結浩落回合慧明呼救夾塞兒解凍急斂暴征迹射開恩類昊兩屬辚輑镂銀脈起濛濛松松龐公僻澀蒲戲諐忤窮宙秋享啓攢人和揉莒乳狗善處世主爽信俗眼蹄躈吐辭突破性往烈違意吳分肖形邪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