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谏止的意思、谏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谏止的解釋

勸阻。《史記·南越列傳》:“王之上書,數諫止王,王弗聽。”《三國志·蜀志·董和傳》:“前參事於 幼宰 ,每言則盡,後從事於 偉度 ,數有諫止。”《東周列國志》第二四回:“ 宰孔 私詣 管仲 曰:‘夫封禪之事,非諸侯所宜言也。 仲父 不能發一言諫止乎?’”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谏止”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iàn zhǐ,其核心含義是通過勸谏的方式阻止他人的錯誤行為或決策。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二、曆史背景與用例

  1. 古代政治場景:
    常見于君臣關系中,如大臣上書勸谏君主停止不合理政令。例如:

    • 《史記·南越列傳》記載:“王之上書,數谏止王,王弗聽。”
    • 《東周列國志》提到管仲被要求“發一言谏止”君主的不當決策。
  2. 社會倫理應用:
    也用于晚輩對長輩、下屬對上級的規勸,如《三國志·蜀志》中董和“數有谏止”上級的過失。


三、現代延伸與用法


四、注意事項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史記》《三國志》等文獻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谏止

谏止是一個動詞,意思是勸告他人停止錯誤的行為或者勸誡他人不要再做某事。谏止可以用來表達對他人的規勸、勸誡與勸止。

拆分部首和筆畫

谏字由言字旁和戋字旁組成。部首:言、戈,總筆畫:14。

來源和繁體

谏字最早源自于金文,其形狀象征着勸告的意思。在繁體中,谏字的字形則稍有變化,用“諫”來表示。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谏字的寫法也有所不同。例如,秦朝時期的寫法是“諫”,在漢代則寫作“譼”。

例句

1. 他對朋友的不良習慣進行了谏止,希望他能改正錯誤。
2. 在中國古代,朝廷官員常常以谏止君主作為維護政治的一種方式。

相關詞彙

組詞:規谏、忠谏、勸谏、誡谏、谏言
近義詞:勸止、規勸、勸戒
反義詞:縱容、放任、容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