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皇帝上奏章。 宋 苏舜钦 《两浙路转运使王公墓表》:“每改秩,必抗章辞避,若不胜任。” 元 刘壎 《隐居通议·古赋一》:“今公三登於朝,再以直去,咫尺禁从,抗章固辞,岂汲汲富贵歟!” 明 宋濂 《雷府君墓志铭》:“‘母年耄矣,忍縻好爵而不归养乎!’即日抗章辞职。” 康有为 《东事战败》诗:“ 辽 臺膴膴割山河,抗章伏闕公车多。”
抗章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古代臣子向皇帝直言进谏、据理力争的奏章。以下从词典释义、历史语境及语义特征三方面详细阐释:
根据《汉语大词典》,“抗章”指呈递奏章直言谏诤,强调臣子以文书形式对抗君主决策或时弊的行为。其中:
此释义凸显了该词的政治抗争属性,常见于史书对忠臣言行的记载中。
“抗章”一词盛行于宋代至明清时期,与古代谏议制度密切相关:
从语用角度分析,“抗章”包含三层核心语义:
现代汉语中,“抗章”因科举与奏章制度消亡而转为历史语境词,主要用于:
参考资料:
“抗章”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细微差异,需结合历史背景和文献用例综合理解:
字面解释
指向皇帝上奏章,尤其指直言进谏或提出异议的行为。例如宋代苏舜钦《两浙路转运使王公墓表》中提到“每改秩,必抗章辞避”,即官员通过奏章表达辞让之意。
词源与结构
“抗”意为抵抗、直言,“章”指奏章。组合后强调通过正式文书表达反对意见或建议,常见于古代官员与君主的互动中。
部分权威来源(如查字典)将其定义为成语,含义扩展为:
“抵制不公正待遇或对抗不公平规定”。
例如,东汉末年士大夫通过“抗章”反对王莽新政,后演变为形容对不公现象的勇敢反抗。
起源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东汉王莽篡位后推行苛政,文人士大夫纷纷上书反对,这些奏章被称为“抗章”。
文献用例
不同来源对“抗章”的解释侧重不同:
百六掾白水泥班姬辞辇避光波黎拆裂长鉟尺一诏虫天淳孝瘁臞搭脚手架打印颠耍碓磑泛萍富彊鲠怅乖巧贵宠姑姥姥聒气鼓震酣嗜豪彘诃多黄连树护逻矫假嘉异京语进退触篱磕头碰脑块坐狼头牢愁陆浑满业梅花调名声摩尔末失目精泥鳅脊欧洲美元倾朝崎嶢权实蜃綍社员十门石磐司更卒踏子调济卫夫人小胡子狎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