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皇帝上奏章。 宋 苏舜钦 《两浙路转运使王公墓表》:“每改秩,必抗章辞避,若不胜任。” 元 刘壎 《隐居通议·古赋一》:“今公三登於朝,再以直去,咫尺禁从,抗章固辞,岂汲汲富贵歟!” 明 宋濂 《雷府君墓志铭》:“‘母年耄矣,忍縻好爵而不归养乎!’即日抗章辞职。” 康有为 《东事战败》诗:“ 辽 臺膴膴割山河,抗章伏闕公车多。”
“抗章”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细微差异,需结合历史背景和文献用例综合理解:
字面解释
指向皇帝上奏章,尤其指直言进谏或提出异议的行为。例如宋代苏舜钦《两浙路转运使王公墓表》中提到“每改秩,必抗章辞避”,即官员通过奏章表达辞让之意。
词源与结构
“抗”意为抵抗、直言,“章”指奏章。组合后强调通过正式文书表达反对意见或建议,常见于古代官员与君主的互动中。
部分权威来源(如查字典)将其定义为成语,含义扩展为:
“抵制不公正待遇或对抗不公平规定”。
例如,东汉末年士大夫通过“抗章”反对王莽新政,后演变为形容对不公现象的勇敢反抗。
起源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东汉王莽篡位后推行苛政,文人士大夫纷纷上书反对,这些奏章被称为“抗章”。
文献用例
不同来源对“抗章”的解释侧重不同:
抗章是一个汉字词语,拆分为“扌”(手部部首)和“章”两个部分。它总共有七画,以及十二个笔画。
这个词语来源于古代,它的意义是抵抗,反抗。在古时候,人们用“抗”来表示抵抗,用“章”来表示文字。因此,抗章这个词语原本指的是用文字来抵制或反抗。
在繁体字中,抗章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些许不同。抗章在古时候的写法并不固定,经常有多种写法。例如,“抗”可能写作“㧏”、“㧜”或“用”,“章”可能写作“篛”、“方”或“彩”。这些变体写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中使用。
以下是一些关于抗章的例句:
1. 他毅然抗章,反抗了不公正的对待。
2. 她用一封抗章的信件向上级表达了她的不满。
3. 这本书是一本抗章的文学作品,以反抗社会不公为主题。
一些与抗章相关的组词包括:
1. 抗议:表示对不公或不满的抵抗行为。
2. 抗争:表示为了维护权益而进行的斗争。
3. 抗拒:表示拒绝接受或违抗。
一些与抗章近义的词语有:
1. 抵抗:表示对外来力量或压力的抵制。
2. 反抗:表示对不公或压迫的反击。
一些与抗章相反的词语有:
1. 附和:表示同意或顺从。
2. 合作:表示与他人或团体共同努力。
总结来说,抗章是一个表示抵抗和反抗的词语,源自古代汉字写法。它的组词有抗议、抗争和抗拒,与之近义的词语有抵抗和反抗,与之相反的词语有附和和合作。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