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邪諂 ”。
“邪讇”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基本釋義
用法與延伸
注意:由于“邪讇”屬于冷僻詞彙,實際使用中需結合具體語境,且現代更常用“谄媚”“奸邪”等替代表達。若需深入考證,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邪讇(xié xiàn)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錯誤的說法”或“對事實的歪曲和謬論”。通常用于揭示和批判别人的錯誤觀點和不實言論。
邪讇的部首是言(yán),總共15個筆畫。
邪讇是由“邪”和“讇”兩個字組合而成。邪表示錯誤、歪曲的意思,讇表示說話、講述的意思。結合在一起,邪讇形象地表達了錯誤和歪曲的言論。
邪讇的繁體字為「邪詵」。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不完全一緻。根據古代文字研究,邪讇的古時候寫法為「邪詵」。
1. 他的觀點完全是邪讇,根本沒有事實依據。
2. 這個理論已經被科學實驗證明是邪讇。
3. 不要被一些邪讇的言論所迷惑,要用科學和邏輯去分析問題。
1. 邪說:指錯誤的觀點或言論。
2. 讇謬:指謬論,錯誤的言論。
3. 渎職:指公職人員故意或無意中不履行職責。
4. 異端:指與正統觀點相悖的觀點或學說。
1. 歪曲:表示故意改變事實或真相以達到個人目的。
2. 謠言:指基于無事實根據的不實傳聞或消息。
3. 謬論:表示錯誤、無根據的論斷或主張。
1. 真相:指真實的、客觀存在的事實或情況。
2. 正論:表示正确的觀點或言論。
3. 實證:指基于實際經驗或證據驗證的真實論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