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避開正房,寝于他處,以示不敢甯居。《戰國策·魏策四》:“ 信陵君 聞 縮高 死,素服縞素辟舍。”《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天子巡狩,諸侯辟舍。” 司馬貞 索隱:“辟音避。避正寝。案:《禮》:‘天子適諸侯,必舍其祖廟。’”
“辟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基本釋義
“辟舍”指“避開正房,寝于他處”,常用于表示謙卑或不敢安居的态度。其中,“辟”通“避”,意為避開;“舍”指住所或正房。這一行為常見于古代禮儀場合,如諸侯迎接天子巡狩時的避讓。
語境與用法
發音與結構
文化背景
這一行為體現了古代尊卑等級制度,尤其在君臣關系中,通過讓出正殿表達對尊者的禮敬。司馬貞在《史記索隱》中進一步解釋:“天子適諸侯,必舍其祖廟”,說明其與宗廟禮儀的關聯。
近義與相關詞
如需更全面的文獻例證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戰國策》《史記》等典籍,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來源1)。
辟舍(bì shè)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辟”和“舍”兩個部分組成。
辟的部首是辛,總筆畫數為7畫。辟的意思是排除、消除、離開。它主要表示消除或排除某種因素或狀況。
舍的部首是舌,總筆畫數為9畫。舍的意思是放棄、離開或抛棄。它主要表示主動或被動地離開、抛棄或放棄某事物或某人。
辟舍這個詞的來源很早,最早見于《尚書·大禹谟》: “無辟舍是闾閻乎?”(辟舍可以沒有闾閻麼?)意思是要求大禹能否沒有辟舍官職而治理國家的事務。從這個出處看,辟舍的意思是宣布辭去官職、抛棄權力。
在繁體字中,辟被寫作闢。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是辛字旁加上巴字形的“白”。這種寫法反映了辟的原始意思,巴字形象地表示了抛棄或排除的意思。
以下是一些關于辟舍的例句:
1. 他們辟舍了傳統的觀念,展開了新的嘗試。
2. 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他不惜辟舍一切。
3. 在追求真理的路上,我們要有辟舍妄念的勇氣。
一些與辟舍相關的組詞包括:舍本逐末、舍生忘死、辟謠、辟邪等。
辟舍的近義詞包括:抛棄、放棄、捨棄。
辟舍的反義詞包括:保留、堅持、執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