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鬥魁的别稱。指北鬥七星中第一星至第四星。《新唐書·天文志一》:“鬥魁謂之會府,陽精之所復也。”
(2).尚書省之别稱。《舊唐書·代宗紀》:“至于領録天下之綱,綜覈萬事之要,邦國善否,出納之由,莫不處正於會府也。” 唐 白居易 《除趙昌檢校吏部尚書兼太子賓客制》:“夫望優四皓,然後能調護春闈;才冠六卿,然後能紀綱會府。” 宋 曾鞏 《相制三》:“朕飭正三省,綱理萬事,號令所出,本諸西臺,閲審駁論,屬之黃闥,推而達之,則在會府。”
(3).節度使之别稱。 唐 杜甫 《八哀詩·贈左仆射鄭國公嚴公武》:“四登會府地,三掌 華陽 兵。” 仇兆鳌 注:“ 唐 時巡屬諸州,以節度使為大府,亦謂之會府。”
(4).猶都會。 宋 文天祥 《建康》詩:“ 金陵 古會府,南渡舊陪京。”
“會府”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其具體釋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四類含義:
指北鬥七星中第一至第四顆星(即天樞、天璇、天玑、天權),合稱“鬥魁”。此說法源于《新唐書·天文志》記載:“鬥魁謂之會府,陽精之所復也。”
唐代将尚書省稱為“會府”,因其為中央行政核心機構,掌管國家政務。如《舊唐書·代宗紀》提到:“莫不處正於會府也。”白居易亦有詩句“才冠六卿,然後能紀綱會府”佐證此義。
唐代節度使作為地方軍政長官,其府署亦被稱作“會府”。杜甫在《八哀詩》中寫道:“四登會府地,三掌華陽兵”,仇兆鳌注解說:“唐時巡屬諸州,以節度使為大府,亦謂之會府。”
廣義上可指代繁華的都市或政治經濟中心,但此用法文獻記載較少,多見于引申義。
總結建議
若需深入探究,可參考《新唐書》《舊唐書》等史書原文,或查閱仇兆鳌對杜甫詩的注解,以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該詞含義。
《會府》是一個中文詞彙,意為“宴會的地方”或“舉行宴會的機關”。在古代,宴會常常在府大院中舉行,因此稱之為《會府》。
《會府》這個詞由“會”和“府”兩個字組成。
“會”字的部首是“人”,總共有6個筆畫。
“府”字的部首是“廣”,總共有8個筆畫。
《會府》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化和宴會習俗。在古代,高級官員或貴族常常在府内舉行盛宴招待客人,所以将這個地方稱為“會府”。
繁體字“會府”也有相同的意思,隻是書寫方式略有不同。
在古代,《會府》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可以參考以下示例:
1. 會府
2. 會府
3. 會府
......
以下是關于《會府》的一些例句:
1. 今晚我們将在《會府》為客人們舉行一場盛大的宴會。
2. 他是這座城市宴會場所《會府》的負責人。
3. 昨天晚上我去了一個朋友的《會府》,吃了許多美食。
與《會府》相關的一些組詞有:
1. 宴會
2. 負責人
3. 場所
4. 盛宴
5. 客人
與《會府》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宴請
2. 歡宴
3. 招待
與《會府》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送别
2. 分手
3. 離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