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策的意思、抗策的详细解释
抗策的解释
谓扬鞭驱马。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揽騑轡以抗策,悵盘桓而不能去。” 唐 储光羲 《终南幽居》诗:“抗策还 南山 ,水木自相亲。”
词语分解
- 抗的解释 抗 à 抵御:抗击。抗争。抗拒。抵抗。顽抗。 拒绝:抗议。抗上。抗命。抗税。 对等:抗衡(力量不相上下的对抗)。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 策的解释 策 è 古代的一种马鞭子,头上有尖刺。 鞭打:策马。鞭策。 激励,促进:策动。策勉。 古代称连编好的竹简:简策。 古代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策命。策免。策封。 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策论。策问
专业解析
"抗策"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或特定语境中。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核心可拆解为“抗”与“策”二字:
-
基本含义:
- 抗: 本义指抵抗、抵御(如“反抗”、“抗争”),引申有匹敌、相当(如“抗衡”)、刚正不屈(如“抗节”)之意。
- 策: 本义指马鞭(如“鞭策”),引申有计谋、策略(如“计策”、“决策”)、古代考试文体(如“策论”)、驱赶、激励(如“策马”、“鞭策”)等意。
- 抗策: 将两字结合,其基本含义可理解为:
- 举起马鞭: 这是最直观的字面意思,指手持马鞭准备驱马前行。例如描述人物动作:“抗策而驰”。
- 运用策略进行抵抗/抗衡: 引申指运用智谋、策略来对抗、抵御或匹敌某种力量或局面。例如描述应对挑战:“抗策强敌”。
-
引申与文学意象:
- 在古典诗文中,“抗策”常带有昂扬奋进、积极进取的意象。手持马鞭(抗策)象征着启程、远行、追求理想或面对挑战的决心与行动力。例如形容志士离家远游或奔赴前程:“抗策去故乡”。
- 它也可能隐含一种不屈不挠、坚守原则的姿态,与“抗节”之意相通。例如描述隐士或忠臣不屈服于压力:“抗策归山林”。
-
使用注意:
- “抗策”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作为固定词组使用,更多是作为临时组合出现在仿古或特定文学表达中。
- 理解其确切含义必须紧密结合上下文。在大多数需要表达“运用策略抵抗”或“举鞭启程”的现代语境中,更常用“运筹帷幄”、“制定对策”、“扬鞭策马”、“启程出发”等更清晰明确的词语替代。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该词典是收录汉语词汇最全、释义最权威的工具书之一,对古今词汇(包括生僻词)的源流和用法有详细考释。其对“抗”和“策”的详尽释义是理解“抗策”的基础。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纸质权威辞书,无直接在线链接替代其权威性)。
- 《辞源》(商务印书馆): 专注于古汉语词汇溯源和古义解释的权威辞书,对于理解“抗策”在古代文献中的用法尤为重要。来源:商务印书馆 (经典辞书,其修订版是研究古汉语的必备工具)。
- 古代文献用例: 理解“抗策”最直接的方式是考察其在古籍中的实际运用。例如:
- 可能出现在描写行旅、征战、隐逸或人物风骨的古代散文、诗歌中(如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的作品)。
- 需要借助专业的古籍数据库或经过严谨校勘的古代文献选本进行查证。来源:如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文选》等权威古籍整理本。
网络扩展解释
“抗策”一词有两种不同解释,需根据语境区分:
一、作为现代成语(较新用法)
- 基本含义:指采取有力措施应对困难,强调勇敢与策略结合。
- 构成:“抗”表抵抗,“策”表策略,组合后体现积极应对挑战的态度。
- 使用场景:多用于形容个人、团队或国家面对危机时的果断行动,如“面对疫情,全民抗策”。
二、古代文献中的含义
- 字面解释:指扬鞭驱马的动作,常见于古诗文。
- 例证:曹植《洛神赋》中“揽騑辔以抗策”,描述驾车驱马的行为。
- 延伸:唐代储光羲诗句“抗策还南山”亦为此意。
建议:现代语境下若遇到该词,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若涉及古籍或诗词,通常取“驱马”之义;若为现代文章,则可能指应对策略。可进一步查阅权威词典或文献确认具体用法。
别人正在浏览...
邦基罢社迸激辩通操学巉剥昌义城郭国承荫淳粹翠楼粗识大车的留的立鼎馈发明家飞遁覆杅付梓噶喇拱宸共同体錧鎋花翎黄鼠狼话眼会别剪柳勦捕骄易戢迹镜变祭旗疾趋即事穷理倦色絶景俊彦乐尽悲来令嫒陆疏毛茸毛象敏决牛王弄笔头排山压卵排闼般伏醅酿破弱琼杯赡知邵圃折漕石地绶带米贪生怕死亡虑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