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arez] 新疆利用地下水的一種灌溉工程,古時候叫“井渠”。山坡到田地裡挖一連串的井,井底相通,把山上的溶雪和地下水引來灌溉
維6*吾爾語kariz(源于波斯語karez)的音譯。 新疆 一帶的一種灌溉工程。從山坡上直到田地每隔二、三十米挖一豎井,再把井底挖通,連成暗溝,把山上溶化的雪水和地下水引來澆灌田地。 茅盾 《風景談》:“沒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見有半間泥房,四顧隻是茫茫一片,那樣的平坦,連一個‘坎兒井’也找不到。” 郭小川 《西出陽關》詩:“坎兒井喲,如顆顆銀針,把荒野縫成了暖人的被衾。”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坎兒井漢語 快速查詢。
坎兒井是新疆地區特有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統,主要用于幹旱地區的水資源利用。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坎兒井(維吾爾語稱“坎兒孜”)是一種由豎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面渠道)和澇壩(蓄水池)組成的灌溉系統。其核心原理是通過地下暗渠引水,減少蒸發,適用于山麓或沖積扇地形。
主要分布于新疆吐魯番、哈密等地,現存約1100餘條,總長超5000公裡,豎井數量達17萬餘個。
坎兒井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適應幹旱環境的智慧,是生态水利工程的典範,被譽為“地下運河”和“生命之泉”。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開鑿技術或具體案例,可參考來源網頁(如、10、17)。
《坎兒井》是一種古代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指位于坎卦(八卦之一)中的井。在易經中,坎卦代表着水,井則象征着水源,因此坎兒井可以理解為水源的象征。
《坎兒井》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井(丷),拆分筆畫則為井部4畫。
《坎兒井》這個詞來自于唐代文學家杜牧所作的《阘邊牧童》一詩中:“階前坎兒井,手煮明亮蘑。”這首詩描述了田園生活中的自然景觀,其中的“坎兒井”一詞後來被廣泛引用并成為成語。
《坎兒井》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坎兒井」。古時候漢字寫法較為複雜,相較于現代簡化字,寫法有所不同,但基本結構和意思相近。
1. 鄉村裡有一口古老的坎兒井,供應着村民們的飲用水。
2. 傳說中,這口坎兒井是由一位神仙留下,擁有神奇的水源。
3. 農田的一角,有一口坎兒井,每天都有許多農民前來取水。
1. 井口:指井的開口部分。
2. 井蓋:用以封閉井口的覆蓋物。
3. 井水:指從井中取出的水。
4. 井底:指井的底部地面。
1. 井泉:指泉水的出處,也可以用來形容井。
2. 井眼:比喻事物的中心或核心。
1. 平原:相對于山坡或坑窪地帶而言。
2. 河流:與井相比,它是更大的水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