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ve poise] 言行舉動得宜、不拘束,待人接物不吝啬
若是正經的女子,見了人一樣,不見人也是一樣,舉止大方,不輕言笑的,那怕他在街上走路,又礙甚麼呢——《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舉止大方”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五個方面綜合解析:
基本釋義
指人的行為動作自然得體、不拘謹做作,表現出從容自信的風度。常用于描述人在社交場合中表現出的良好儀态,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提到:“舉止大方,不輕言笑”。
出處與演變
最早見于清代吳趼人的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十一回。原文通過對比正經女子與輕佻者的行為,強調“舉止大方”是端莊得體的表現,具有鮮明的時代文化特征。
語法與用法
小貼士:若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或語言學分析,可參考《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原著或《漢典》的詞語解析。
《舉止大方》這個詞形容一個人的行動作風得體、得當、得宜。它是由兩個詞組成:舉止和大方。
首先,拆分部首和筆畫。《舉止》一詞由“立”部字和“行”部字組成,部首分别是“立”和“行”,總共有8個筆畫。《大方》一詞由“大”部字和“方”部字組成,部首分别是“大”和“方”,總共有9個筆畫。
其次,《舉止大方》這個詞源于中國古代文化,最早出現在《左傳》一書 中。《左傳》是古代中國一部重要的史書,記載了春秋時期的曆史。文章中說:“舉止大方,為人上者也。”意思是說行動舉止得體得當的人能夠在社會中站在更高的位置。
此外,《舉止大方》這個詞在繁體中文書寫時的樣子是「舉止大方」,部分地區更習慣使用繁體字書寫。繁體字的書寫上更加優美、繁複。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舉止大方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古代的漢字寫法特點是更加簡潔,沒有太多的連筆和修飾。例如,《舉止大方》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為「舉止大方」,可以看到部分字的寫法更加簡單。
示例句子:
1. 她舉止大方,儀态優雅,深受大家的喜愛。
2. 在社交場合,舉止大方的人往往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尊重和欣賞。
組詞:大方、高尚、得體、優雅。
近義詞:得體、娴靜、莊重、彬彬有禮。
反義詞:粗魯、無禮、笨拙、馬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