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攻擊崩潰的敵人。 三國 蜀 諸葛亮 《心書·将誡》:“擊崩若摧,合戰如虎。”
“擊崩”是一個古代軍事用語,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指攻擊已經崩潰的敵人,強調在敵方潰敗時進行追擊。該詞常用于描述戰術性殲滅戰,例如《三國志》等史書記載的戰役場景。
最早見于諸葛亮《心書·将誡》:“擊崩若摧,合戰如虎。” 意為攻擊潰軍如摧枯拉朽,整體作戰如猛虎般強勢。另有宋代詩詞例句:“漢軍霆擊崩屯雲”,形容攻勢迅猛如雷霆擊散敵陣。
多用于古代文獻描述乘勝追擊的戰術,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曆史研究或文言文解析。其核心思想與“窮寇莫追”形成對比,強調徹底擊潰敵方有生力量的重要性。
擊崩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用力打擊使崩塌。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手”和“山”部。打擊力量是通過手來施展的,而崩塌的對象可以是山體、建築物或其他物體。在筆畫上,擊崩共有11筆。
擊崩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漢字演變過程。根據考古資料,擊崩最早出現在甲骨文中,當時的字形與現在基本相似,隻是筆畫比較古樸。在繁體中,擊崩的寫法保持了傳統的字形,即「擊崩」。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在有所不同。擊崩當時的寫法是「擊崩」,在字的結構上稍有變化。在這個寫法中,部首“手”由于古代的書寫形式不同,呈現出了更加貼近手的形狀。而部首“山”也有所改變,更加像山峰的形狀。
1. 這個建築物被強風擊崩了。
2. 他一拳将對手的防線擊崩。
擊碎、擊潰、擊破、擊敗、崩塌、摧毀、摧垮。
擊碎、打崩、打塌、擊潰。
建立、鞏固、修複、穩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