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塔廟的意思、塔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塔廟的解釋

塔。亦泛指寺塔。《魏書·釋老志》:“塔亦胡言,猶宗廟也,故世稱塔廟。”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歸心》:“豈令罄井田而起塔廟,窮編戶以為僧尼也?” 唐 玄應 《一切經音義》卷六:“塔廟:塔婆,或義譯為廟。” 唐 杜甫 《贈秘書監江夏李公邕》詩:“龍宮塔廟湧,浩劫浮雲衞。”《資治通鑒·梁武帝天監十五年》:“自佛法入中國,塔廟之盛,未之有也。” 胡三省 注:“佛弟子收奉舍利,建宮宇,號為塔,亦胡言,猶宗廟也,故世稱塔廟。”參見“ 塔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塔廟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宗教文化内涵的複合詞,特指佛教建築中的佛塔與寺廟的合稱,象征佛教信仰的核心場所。以下從權威詞典及文獻角度解析其含義:


一、基本釋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第十卷,第118頁)的定義:

塔廟(tǎ miào):

  1. 佛塔與佛寺的統稱。
  2. 泛指佛教寺院建築群。

    來源:漢典網《漢語大詞典》條目(鍊接


二、詞源與宗教内涵

  1. “塔”的釋義

    塔(梵語:stūpa)原為供奉佛舍利或經卷的紀念性建築,形制多為多層樓閣式。如《法華經》雲:“起七寶塔,高廣嚴飾”,強調其神聖性。

    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法華經·方便品》(鍊接)。

  2. “廟”的釋義

    廟指供奉佛像、供僧衆修行的寺院(梵語:vihāra)。《佛學大辭典》釋為“僧伽藍摩”,即僧侶聚居修行的場所。

    來源: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商務印書館,1922年)。


三、文化意義與功能


四、文獻例證

《南史·梁武帝紀》:“帝大興塔廟,建康佛寺五百餘所。”

——印證南北朝時期塔廟作為佛教鼎盛的标志性建築群。


結論:塔廟是漢語對佛教“塔”與“寺”的合稱,承載供奉、修行、弘法的核心功能,其詞義根植于佛教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史,具有明确的宗教與建築雙重屬性。

網絡擴展解釋

“塔廟”一詞具有雙重含義,既是中國古代對佛教寺塔的統稱,也是兩河流域蘇美爾文明特有的宗教建築形式。以下為詳細解析:

一、漢語詞義(中文語境)

  1. 基本概念
    原指佛教建築中的塔,後泛指寺塔。該詞源于佛教傳入中國後,結合本土“塔”與“廟”的宗教建築特征形成,如《資治通鑒》記載“自佛法入中國,塔廟之盛,未之有也”。

  2. 文化内涵

    • “塔”為多層樓閣式建築,用于供奉佛經或佛像;
    • “廟”指供奉神靈的場所;
    • 合稱“塔廟”強調其兼具宗教功能與宏偉形制,如唐代杜甫詩句“龍宮塔廟湧”即形容其壯觀景象。

二、兩河文明建築(蘇美爾文化)

  1. 起源與結構
    塔廟(Ziggurat)是蘇美爾人的獨創,由多層泥磚高台疊加而成,頂部建有神廟。最早的雛形可追溯至公元前2900年,典型代表如烏爾塔廟(高12米,三層平台,表面覆防水焙燒磚)。

  2. 功能與象征

    • 宗教性:被視為“通天階梯”,供祭司與神靈溝通;
    • 實用性:高台設計可抵禦洪水,部分學者推測早期可能用于谷物儲存;
    • 政治性:象征城邦保護神的存在,強化統治者權威。
  3. 傳播與影響
    自烏爾第三王朝後,塔廟在兩河北部、伊朗西南部廣泛分布,甚至傳播至埃蘭地區(如喬加-贊比爾遺址)。其形制影響了後續巴比倫-亞述文明的城市景觀,成為古代近東最宏偉的建築類型之一。


擴展閱讀:若需了解具體塔廟遺址的考古細節,可參考烏爾遺址或喬加-贊比爾塔廟的研究文獻(相關來源見、6)。

别人正在浏覽...

寶穑禀帖布拉柴維爾不置可否蒼秀朝假沖富籌攢楚袖大風篇打臉點石成金彫蓬铎辰二者必居其一風摅桂荏骨筋國仇駭駭合機恒俗黃河水清華平華嚴世界槥車建除體箭箙将門有将救難船具呈駒驢儁德葵花向日烈烈轟轟籠羅落地燈蠻貊木三對難着莫濃醇破費淺短跄濟僑論七個八個青堂瓦舍起頗曲踴三屍少人生死緣神略飾非遂過俗好素支眺覽瓦罍往甯穩操勝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