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抬头。《管子·形势解》:“ 殷 民举首而望 文王 ,愿为 文王 臣。” 宋 苏轼 《登云龙山》诗:“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 明 袁宏道 《宿西山碧云寺水亭上》诗:“举首见仙人,云中捉松鼠。”
(2).被荐举者中居首位的;科举考试的第一名。《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论》:“ 汉 兴八十餘年矣,上方乡文学,招俊乂,以广儒墨, 弘 为举首。”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 汉文 中年,始举贤良; 鼂错 对策,蔚为举首。” 宋 秦观 《李状元墓志铭》:“其词奥衍,有 汉 唐 之遗风,进御一读,遂为举首。” 明 张居正 《答藩伯吴小江书》:“公以卓行清望,为天下举首。”
(3).检举,告发。《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城内城外,挨户查问女婴。不拘死活,有捞取来献者,赏布帛各三百疋;有收养不报者,邻里举首,首人给赏如数。” 清 林则徐 《速戒鸦片告示稿》:“惟有挨查牌甲,责令举首。”
(4).首领。《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十五年》:“ 遵道 知不能行其策,乃弃去,适 潁州 ,为红军(指红巾军)举首。”
举首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两种核心含义:
指抬起头部,表示向上看的动作或姿态。
例句:
“举首戴目,而望君之至也。”(《孟子·尽心上》)
此处“举首”形容百姓抬头企盼明君的到来,体现仰望之态。
指众人共同推选某人担任领袖或代表。
典籍佐证:
“诸将效首虏,休,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此何术也?’信曰:‘……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也,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自为战……’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文中虽未直用“举首”,但生动展现韩信被推为统帅后服众的场景。
“汉性强力,每从征伐,帝未安,恒侧足而立。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吏士。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此例体现吴汉因才能被众将默认为军中核心。
“举首”属文言词汇,现代汉语已罕用,多见于研究古典文献或历史文本时。其“推举为首”的用法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常暗含集体认可权威的过程。
参考来源:
“举首”是一个多义词语,其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以下是详细解释:
抬头
指物理动作或象征性仰望,常见于古文描述。
例:苏轼《登云龙山》中“路人举首东南望”,描绘行人抬头远眺的场景。
科举考试第一名/被荐举者之首
古代科举或荐举制度中的最优者。
例:《史记》记载“弘为举首”,指公孙弘在荐举中位列首位;《文心雕龙》称晁错对策“蔚为举首”,即其文章被评为第一。
检举、告发
法律或社会规范中的举报行为。
例:《东周列国志》提到“邻里举首”,要求民众互相检举;清代文献中亦有“责令举首”的记载。
首领
引申为群体中的领导者,此义项使用较少。
例:部分古籍中“举首”代指首领,但具体例证需结合上下文。
如需进一步考证具体文献用例,可参考《史记》《文心雕龙》等典籍。
鞍马劳倦傍门班长彪章剥极必复不食单父琴常材畅行无阻尺蹏倒身大钱颠到断雨独怀堆红返销飞鸟依人冯唐头白概节瞽聩后从镮贯回容江臯较短比长接班精简机构矜句饰字决臆跨青牛餽挽滥调凌僭轥践龙种忙乱末路之难旁风皮板毛剖鲤秦坑权称羣有荣庆舍禁圣私失恃四照琐琐蒲桃腾倚甜瓜同心长命缕土地堂瓦殿未卜微痾微微了了五魁虓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