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三種宜加警惕的行為。戒色、戒鬥、戒得。《論語·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國 曰:“得,貪得。” 漢 蔡邕 《司空楊秉碑》:“昔 仲尼 垂三戒,而公克焉。” 明 沉璟 《義俠記·取威》:“若要保殘生,須是守咱三戒也。” 朱謙良 《感懷和病俠》詩:“書生自古崇三戒,俠士何時浄六根。”
(2).三種宜加警惕的行為。戒妄出入、戒妄言語、戒妄憂慮。 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雜識》:“ 齊齋 倪公 三戒:不妄出入、不妄言語、不妄憂慮。”
(3).三種宜加警惕的行為。戒大怒、戒大欲、戒大醉。 清 沉復 《浮生六記·養生記道》:“衛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慾并大醉。”
“三戒”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解釋,主要可分為以下三類:
源自《論語·季氏》,孔子提出君子在不同人生階段應警惕的三類行為: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創作的三篇諷刺性寓言,借動物故事警示世人:
“三戒”的核心意義是警示人們在不同情境中保持自省與克制。儒家版本側重道德修養,柳宗元寓言通過故事批判社會現象,其他擴展則涉及行為規範或健康養生。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指向。
《三戒》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三個戒律或者規定。它表示要警戒、遵守并遵從這三個規定。
《三戒》的部首是戈,共有四個筆畫。
《三戒》的來源于《書經·盤庚下》篇,其中提到:“何一從衍,戒在夏社;三戒弗賞。”後來成為了一個常用的成語。
《三戒》的繁體字為「三戒」。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戒」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但基本上是用「攵」部表示,橫豎結構,一撇一捺。至于「三」則是三個橫畫并排而成。
1. 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産安全,我們應該遵守三戒。
2.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應該三戒驕傲自滿,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
三思而後行、三不五時、三人成虎、三緘其口、四戒五常
戒律、規定、約束
放縱、不設限制、無規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