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三種宜加警惕的行為。戒色、戒鬥、戒得。《論語·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國 曰:“得,貪得。” 漢 蔡邕 《司空楊秉碑》:“昔 仲尼 垂三戒,而公克焉。” 明 沉璟 《義俠記·取威》:“若要保殘生,須是守咱三戒也。” 朱謙良 《感懷和病俠》詩:“書生自古崇三戒,俠士何時浄六根。”
(2).三種宜加警惕的行為。戒妄出入、戒妄言語、戒妄憂慮。 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雜識》:“ 齊齋 倪公 三戒:不妄出入、不妄言語、不妄憂慮。”
(3).三種宜加警惕的行為。戒大怒、戒大欲、戒大醉。 清 沉復 《浮生六記·養生記道》:“衛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慾并大醉。”
三戒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固定表述,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主要包含以下兩類釋義:
源自《論語·季氏》,孔子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此處的“三戒”指人生不同階段應克制的不良傾向:年少時戒沉迷情欲,壯年時戒争強好勝,老年時戒貪得無厭。這一釋義被《漢語大詞典》收錄,作為儒家修身思想的經典表達。
唐代柳宗元創作寓言《三戒》,包含《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三篇,通過動物故事諷刺恃寵而驕、外強中幹、貪婪無度之人。此處的“三戒”指三種需警惕的行為模式,後被《古文觀止》等文獻列為諷喻文學的典範。
參考資料:
“三戒”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解釋,主要可分為以下三類:
源自《論語·季氏》,孔子提出君子在不同人生階段應警惕的三類行為: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創作的三篇諷刺性寓言,借動物故事警示世人:
“三戒”的核心意義是警示人們在不同情境中保持自省與克制。儒家版本側重道德修養,柳宗元寓言通過故事批判社會現象,其他擴展則涉及行為規範或健康養生。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指向。
愛着傲霜枝擺劃輩份北邙本管邊縫邊缺碧泉磻礴柴槱鹑籠辭托雕梁地熱電站東籬樂府獨孤部獨居厄難風緊奮身父輩富貴氣告窆寡孀鬼風疙瘩衡量黃耳蕈降殺餞行急赤白臉記仇姬孔酒垆絕經開闊地累世廬阜麥穗面背蜜丁目見耳聞襻膊骈脇锲核琴心劍膽鵲駕銀河讓爵忍丑人眼日月如流世子雙臉戍角宿客探照燈添削天竺推诿窩脫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