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供置众物和打扫。《周礼·天官·大宰》:“祀五帝,则掌百官之誓戒与其具脩。” 郑玄 注:“具所当共,脩扫除粪洒。” 贾公彦 疏:“使百官供祭祀之具及脩之扫除也。”
2.齐备,完备。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必待天爵具脩,人纪咸事,然后沿才授职。”
“具脩”为汉语古语词汇,现规范写法应作“具修”,其核心含义指详尽完备的礼仪准备或周全的修饰行为,属于古代礼制用语。以下是基于权威辞书的解释:
一、词义溯源 “具修”最早见于《周礼》,本义指祭祀前准备完整的祭品与礼仪流程。《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释义为“备办供设”,强调仪式用品的齐备性。例如《后汉书·礼仪志》载:“先立秋十八日,迎黄灵于中兆,祭黄帝,具修如制”,此处指按规制完成祭祀准备。
二、通假用法 “脩”为“修”的通假字,在《说文解字》中明确标注:“脩,脯也。从肉攸声,息流切”,本指肉干,后假借为修饰、整治之义。《辞源》(第三版)指出,汉代文献中“脩”“修”常混用,如《汉书·王莽传》“脩其礼物”即用通假。
三、历史演变 该词在唐宋后逐渐式微,明代《洪武正韵》仍载“具修”为正式词条,释义扩展至“器物完治”,指物品的完善修整。清代《康熙字典》归入“修”字条目,强调其“饰也,理也”的核心语义。
四、应用场景 古代文献中多用于三类语境:1)祭祀礼仪准备(如《礼记》);2)政令实施程序(如《唐六典》);3)器物修缮记录(如《天工开物》)。现代汉语中仅保留在古籍研究领域,日常使用已被“筹备”“修缮”等词替代。
“具脩”一词的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和文献来源进行解析,主要存在以下两种解释:
现代汉语中的含义
指个人具备良好的修养和道德品质,强调内在的修身养性及文化素养。例如在描述人物品行时,可表达其综合素养的完善性。
古代文献中的含义
在《周礼》等典籍中,“具脩”指祭祀前的筹备工作,包括置办祭品、清洁场所等具体事务。如《周礼·天官·大宰》提到“具脩”与“百官之誓戒”相关,郑玄注释为“供置众物和打扫”。此处的“脩”原指干肉(如“束脩”为古代学费的代称),后延伸为祭祀用品的准备。
词义演变与关联
该词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现代多用于描述品德修养,古代则多指向祭祀或事务的完备性。如需深入研究,建议结合《周礼》《礼记》等典籍进一步考证。
保壁抱玉握珠边班别董大鳖肉鄙见部覆不桡残羹剩饭策立扯落偢睬达灵单桓垫喘儿吊面东海放焰口仿照繁暑蜂黄分年覆佑公子哥儿虢国夫人还活酣饱暵暵混交林交孚界别积极修辞金刚禅鞠报凌虐留遗炉子辗轹抛出清宫除道卭蒟七叶躯干骨三叠沙雕赸不答眚灾世产世士噬胾司掌随侯之珠彤史头上安头忳诚未元香墨衔联岘山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