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稱将葬時的祭奠。《禮記·檀弓下》“始死,脯醢之奠;将行,遣而行之;既葬而食之” 漢 鄭玄 注:“将行,将葬也。葬有遣奠。” 宋 司馬光 《詠史》之二:“ 延陵 腰利劍,上國使初通,待我周遊徧,逢君遣奠終。” 宋 李清臣 《欽聖憲肅皇後哀冊文》:“痛三牲之養,忽至於遣奠;悲萬壽之祝,俄成於晞露。”
“遣奠”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遣奠”由“遣”(安葬)和“奠”(祭奠)組成,指古代喪禮中出殡前或下葬時舉行的祭奠儀式,是葬禮的重要環節。
儒家禮制中,“遣奠”體現了“慎終追遠”的思想,通過繁複的儀式強化親屬對逝者的尊重與緬懷,也起到維系家族倫理的作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喪葬禮儀的完整流程,可參考《禮記》或《周禮》等典籍原文。
遣奠是一個漢語詞彙,它的意思是用某種儀式向死者送行,表達哀悼和緬懷之情。通常用于喪葬儀式或悼念活動中。
遣奠這個詞的拆分部首為辶和卩,它共有12個筆畫。
遣奠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遣字本義為遣送,表示發送或派遣。而奠字本義為祭奠,表示舉行祭祀儀式。兩個字合在一起形成了現在的遣奠。
繁體字中,遣奠分别為「遣」和「奠」。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遣奠這個詞的寫法為「遣」+「奠」。
1. 在父親去世後,我們舉行了一次隆重的遣奠儀式。
2. 在悼念儀式上,親友們緊緊團結在一起,共同遣奠逝去的親人。
1. 遣送:表示派遣或發送某個人或物品。
2. 奠基:表示為某個建築物或工程項目奠定基礎。
3. 遺體:表示人死後遺留下來的身體。
1. 響佩:表示哀悼和緬懷。
2. 贈花:表示向逝者送上花朵以示哀悼。
1. 歡送:表示迎接某人或某物的到來。
2. 慶祝:表示為某種喜慶的場合舉行慶祝活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