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遣奠的意思、遣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遣奠的解釋

古代稱将葬時的祭奠。《禮記·檀弓下》“始死,脯醢之奠;将行,遣而行之;既葬而食之” 漢 鄭玄 注:“将行,将葬也。葬有遣奠。” 宋 司馬光 《詠史》之二:“ 延陵 腰利劍,上國使初通,待我周遊徧,逢君遣奠終。” 宋 李清臣 《欽聖憲肅皇後哀冊文》:“痛三牲之養,忽至於遣奠;悲萬壽之祝,俄成於晞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遣奠是古代喪葬禮儀中的重要環節,指靈柩出殡前最後一次祭奠儀式。這一儀式最早可追溯至《周禮》記載,屬于“五禮”中兇禮的組成部分,核心意義在于表達生者對逝者的哀悼與送别之情。

從詞源構成來看,“遣”取“派遣、送行”之意,“奠”指“置酒食祭祀”,二者結合體現了儀式的功能性特征。據《儀禮·既夕禮》記載,遣奠需由喪主主持,在祖廟或殡宮舉行,包含獻牲、奠酒、誦讀祝文等流程,所用祭器規格需嚴格遵循逝者身份等級。

在儀式流程方面,唐代杜佑《通典》詳述遣奠包含“設奠位—陳明器—讀祝—哭踴—徹奠”五個步驟,其中“徹奠”(撤除祭品)環節象征逝者正式啟程,祭品隨之移置墓穴,該習俗至今仍可見于部分傳統喪葬儀式中。現代語境下,遣奠概念多融入追悼會流程,保留敬獻花圈、宣讀悼詞等核心元素。

《中國禮儀制度研究》指出,遣奠作為連接殡殓與安葬的過渡儀式,既具有“事死如生”的倫理價值,又承擔着撫慰生者、重構社會關系的社會功能。這種“慎終追遠”的文化内涵,使其成為研究中國傳統禮制的重要切入點。

網絡擴展解釋

“遣奠”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含義

“遣奠”由“遣”(安葬)和“奠”(祭奠)組成,指古代喪禮中出殡前或下葬時舉行的祭奠儀式,是葬禮的重要環節。

二、起源與文獻記載

  1. 曆史起源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僖公十七年》,記載齊國僖公去世後,其子齊莊公主持葬禮的故事,成為“遣奠”一詞的典故來源。
  2. 經典文獻
    • 《禮記·檀弓下》提到“葬有遣奠”,漢代鄭玄注解為“将葬時的祭奠”。
    • 宋代司馬光《詠史》和李清臣《欽聖憲肅皇後哀冊文》中均有使用,體現其在古代喪禮中的規範性。

三、儀式内涵

  1. 具體場景
    特指出殡前或下葬時的祭祀環節,包含供奉食物、行禮等步驟,表達對逝者的最後敬意。
  2. 延伸意義
    又稱“饋奠”,祭奠後剩餘食物會被包裹(稱“包奠”)并隨葬,象征生者對逝者的關懷延續至死後。

四、文化意義

儒家禮制中,“遣奠”體現了“慎終追遠”的思想,通過繁複的儀式強化親屬對逝者的尊重與緬懷,也起到維系家族倫理的作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喪葬禮儀的完整流程,可參考《禮記》或《周禮》等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熬困拜嘉避光部曹不溯既往瀍澗撐場面赤鹽傳嘴楚魂翠生石翠盈盈大诰逮獄點涴額名恩絕義斷餌松富豪感光紙感寤蛤精疾供花庋間會見慧雨驕将晶明科抄庫局困蹴淩牿離鄉背土莫此為甚盤石之安炰羔憑虛千慮一得輕溜瓊海瓊林玉樹戎務潤賂山池神工鬼力甚麽濕紡十日飲霜暑束脅四始隋珠和玉壇谕天鬻屯候拖沓萬年曆無性吓噤曉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