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遜的意思、頓遜的詳細解釋
頓遜的解釋
古代南海國名。故地或以為在今 緬甸 丹那沙6*林 (Tenasserim)一帶,或以為在今 泰國 那空是貪瑪玏 附近。一說泛指 馬來半島 北部,其主要港口在今 董理 (Trang)。《梁書·諸夷傳·扶南國》:“其南界三千餘裡有 頓遜國 ,在海崎上,地方千裡,城去海十裡。有五王,并覊屬 扶南 。 頓遜 之東界通 交州 ,其西界接 天竺 、 安息 徼外諸國。” 唐 譚用之 《寄許下前管記王侍禦》詩:“昔年南去得娛賓, 頓遜 杯前共好春。”
詞語分解
- 頓的解釋 頓 (頓) ù 很短時間的停止:停頓。頓宕。抑揚頓挫。 忽然,立刻,一下子:頓然。頓即。頓悟。茅塞頓開。 叩,跺:頓首再拜。 處理,設置:安頓。整頓。 疲乏:困頓。勞頓。 書法上指運筆用力向下而暫不移動:橫的兩頭都要頓一頓。 次:三頓飯。 古同“鈍”,不鋒利。 姓。 筆畫數:; 部首:頁; 筆順編號:
- 遜的解釋 遜 (遜) ù 退避,退讓:遜位。遜遁。 謙讓,恭順:遜讓。謙遜。 次,差,不及:遜色。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頓遜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頓遜,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其含義需結合字義和古籍用例進行解析:
一、 字義解析
- 頓:
- 本義指以頭叩地,引申為“停頓”、“止息”、“安置”、“立刻”等義。在“頓遜”一詞中,主要取其“叩擊”、“頓首”(磕頭)或“停頓”之意。
- 遜:
- 本義指“退避”、“逃遁”,引申為“謙讓”、“辭讓”、“恭順”、“差、不如”等義。在“頓遜”一詞中,主要取其“退避”、“謙退”之意。
二、 詞彙含義
綜合“頓”與“遜”的核心義項,“頓遜”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 叩首退避,表示敬畏或謙卑:指一種恭敬的禮節行為,即叩頭并退後,以示對尊長或上位者的極度尊敬和謙卑順從。這體現了古代嚴格的尊卑禮儀。
- 停頓謙讓,表示遲疑或不敢當:指在言行上有所停頓、猶豫,并表現出謙讓退避的姿态。常用于形容人在接受榮譽、責任或處于高位時,因自謙或感到難以勝任而産生的遲疑、推讓态度。
三、 古籍用例與參考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現代權威漢語詞典如《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辭源》(商務印書館)等均有收錄,釋義基本圍繞上述兩層含義展開。例如:
- 在描述臣子對君王的禮節時,可能出現“頓遜”以表敬畏。
- 在描述士人面對舉薦或重任時,常用“頓遜”形容其謙退不敢當的态度。
四、 現代使用提示
“頓遜”屬于典型的文言詞彙,在現代漢語口語和一般書面語中已基本消失。如需表達類似意思,現代漢語更常用“叩拜”、“退避”、“謙讓”、“推辭”、“遜謝”等詞語。理解該詞有助于閱讀古籍,但在現代創作中需謹慎使用,避免晦澀。
來源參考:
- 釋義主要依據《漢語大詞典》(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及《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本)對“頓”和“遜”單字的訓釋及“頓遜”詞條的歸納。
- 古籍用例分析參考了曆代文獻語料庫(如《中國基本古籍庫》)中該詞出現的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
“頓遜”一詞有兩種主要含義,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判斷:
一、古代南海國名(更常見)
根據《梁書》等史料記載,頓遜是公元3-6世紀存在于東南亞的古國,具體地理位置存在三種說法:
- 緬甸說:位于今緬甸丹那沙林地區(Tenasserim)
- 泰國說:在今泰國那空是貪瑪玏(Nakhon Si Thammarat)附近
- 馬來半島北部說:泛指馬來半島北部,主要港口在今董理(Trang)
該國特征:
- 為扶南國附屬國,地處海陸交通要沖
- 東接交州(今越南北部),西連天竺(古印度)和安息(波斯地區)
- 貿易繁榮,有“海上絲綢之路”重要中轉站的曆史地位
二、成語釋義(較少見)
個别詞典記載該詞可作為成語,表示:
- 基本義:出色者被更強者超越
- 結構:動詞+動詞,表動作結果關系
- 場景:用于競争、學術等領域表達謙遜态度
注:作為成語的用法在主流文獻中較為罕見,建議優先采用古國名釋義。若需确認成語用法,建議查證《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擺手剝皮囊草貝甯變惑比目池魚堂燕崇卑蠢蠢寸晷邸旅丢荒懂得都街放蕩不羁非種扶蓋鋼硬甘心氏扢撻海南沈航船憨态可掬桓撥黃花花拳火傘劫營精餾近好勁秋九洛酒饩居材虧柔窺筒臘醖了若指掌淩穢龍廟陸地蓮毛筆孟母三遷甯處評直染夏軟骨農入閣登壇沈耳神虈疏剌剌庶妻恬不為意天線通號舃履為法委迤五泰霄魚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