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me of a legendary sword] 古代傳說中的寶劍名,因鑄造者幹将的妻子叫莫邪而得名,後泛指寶劍
傳說 春秋 吳王 阖廬 使 幹将 鑄劍,鐵汁不下,其妻 莫邪 自投爐中,鐵汁乃出,鑄成二劍。雄劍名幹将,雌劍名莫邪。事見 漢 趙晔 《吳越春秋·阖闾内傳》、 唐 陸廣微 《吳地記·匠門》。後因用作寶劍名。《荀子·性惡》:“ 闔閭 之幹将、莫邪、鉅闕、辟閭,此皆古之良劍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世謂 伯夷 貪兮,謂 盜跖 廉;莫邪為頓(鈍)兮,鉛刀為銛。” 裴駰 集解引 應劭 曰:“ 莫邪 , 吳 大夫也,作寳劍,因以冠名。” 宋 何薳 《春渚紀聞·丁晉公石子硯》:“中剖之為二硯,亟送其一,公得之喜甚。報書雲:‘硯應有二,何為留一自奉,得無効 雷豐城 之留莫邪否?此非終合之物也。’”
“莫邪”這一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需結合曆史典故和文獻記載綜合理解:
來源與傳說
據《吳越春秋》記載,春秋時期鑄劍師幹将奉吳王阖闾之命鑄劍,因爐中鐵汁難以熔化,其妻莫邪投身爐中,最終鑄成雌雄雙劍。雄劍名“幹将”,雌劍名“莫邪”,後成為古代十大名劍之一。
文化象征
莫邪劍常與忠貞、犧牲精神關聯,代表極緻技藝與獻身精神。如《荀子·性惡》提到“幹将、莫邪、巨阙、辟闾,此皆古之良劍也”,印證其曆史地位。
讀音與别名
标準讀音為mò yé,部分文獻中注音為“mò xié”,可能為方言或曆史音變差異。另有“镆铘”等異寫形式。
典故出處
源自《莊子·逍遙遊》中“莫邪之箭,無不中”,原指精準的箭矢,後引申為“心思、情感難以捉摸”的比喻義。
現代用法
多用于文學表達,形容複雜難測的人心或情感狀态,如:“他的心思如莫邪般令人難以揣度”。
建議在學術或正式語境中優先采用“寶劍名”的解釋,文學場景可酌情使用引申義。
莫邪(mò yé)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成兩個部首:艹和貝,具有13個筆畫。這個詞通常用來指代華夏傳說中的蛇精女妖。
莫邪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據說,她是蛇族的巫師,擁有巨大的力量和危險的魔力。她通常以美貌的姿态出現,引誘男人并吞噬他們的精氣。
在繁體字中,莫邪的寫法為「莫躍」。這種寫法相對于簡體字來說更為古老,具有一些獨特的藝術韻味。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莫邪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為「莫曳」,字形更加簡潔,呈現出一種古樸的美感。
下面是一個使用莫邪的例句:
傳說中的莫邪,以她的美貌和魔力吸引了無數男子的追求。
與莫邪相關的詞語組合有:
蛇精、女妖、巫師、力量、魔力等。
莫邪的近義詞包括蛇妖、蛇女、魔女等。
莫邪的反義詞可以是普通女子、正義、善良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