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軍中敗類。《尉缭子·重刑令》:“自百人已上,有戰而北,守而降,離地逃衆,命曰軍賊。”
“軍賊”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軍賊”指軍隊中的敗類,特指那些身為軍人卻背叛國家、投敵或從事叛國活動的人。該詞由“軍”(軍隊)和“賊”(叛逆者)組合而成,強調對軍隊和國家的雙重背叛。
該詞最早見于古代兵書《尉缭子·重刑令》,其中規定:“自百人已上,有戰而北,守而降,離地逃衆,命曰軍賊。” 這表示在古代軍事法規中,“軍賊”被用來定義臨陣脫逃、投降或導緻軍隊潰散的嚴重罪行。
在現代漢語中,“軍賊”不僅限于字面含義,還可比喻軍隊内部嚴重違反紀律、損害集體利益的行為或人物。
“軍賊”一詞兼具曆史性與批判性,既反映古代軍事法對叛逃行為的嚴懲,也適用于現代對軍人失德、叛國等行為的譴責。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尉缭子》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
軍賊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軍”指的是軍隊,而“賊”則指的是背叛、出賣等負面行為。因此,軍賊的意思就是指那些背叛軍隊、出賣國家利益的人。
拆分軍賊的部首:
- 軍的部首是“⺍” (又稱為“冖”)
- 賊的部首是“貝”
軍賊的筆畫總數為16筆。
軍賊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曆史中的一些人物和事件。在古代,有些官員或軍事将領因私心而背叛國家和軍隊利益,被稱為軍賊。軍賊也經常在戰争、内亂或政治鬥争等時期出現,對國家和軍隊造成威脅。
軍賊作為一個詞語,也有其繁體寫法,即「軍賊」。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不同。研究古代文字可以了解到軍賊在古時候的寫法。
軍:從上方的“⺍”表示蓋住,下面是“冖”,表示覆蓋軍隊的軍帽。
賊:從上到下是“貝”,下面是“冖”,表示背叛軍隊或國家利益的人。
以下是一些軍賊一詞的例句,用于更好地理解其意思:
1. 他背叛了軍隊,成為了一名軍賊。
2. 那個曾經效力于軍隊的人變成了軍賊,出賣了國家的機密。
3. 這位将軍正在追捕那個軍隊中的軍賊。
一些與軍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軍隊、賊寇、叛徒
近義詞:叛變者、背叛者、奸細
反義詞:忠誠者、信義之士、義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