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逆谏的意思、逆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逆谏的解釋

拒谏,不聽從谏阻。 漢 劉向 《說苑·君道》:“ 楚莊王 見天不見妖,而地不出孽,則禱於山川曰:‘天其忘予歟!’此能求過於天,必不逆諫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逆谏”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拒谏,即不聽從勸告或谏阻。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詞義解析

    • 逆:意為“違背、違反”。
    • 谏:指規勸、勸告,尤指向君主或上級提出意見。
      因此,“逆谏”可理解為違背或拒絕接受他人的勸谏。
  2.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描述上位者(如君主、權威人物)不采納忠告或建議的行為。例如,《說苑·君道》中記載楚莊王通過自省避免“逆谏”,即不拒絕臣子的規勸。

  3.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拒谏、剛愎自用。
    • 反義詞:納谏、從善如流。
  4. 相關文獻
    漢代劉向的《說苑·君道》是“逆谏”一詞的典型出處,通過曆史典故強調上位者應虛心納谏的重要性。

“逆谏”強調對勸告的拒絕,常用于曆史或正式語境,體現權力與規勸之間的沖突。

網絡擴展解釋二

逆谏的意思

《逆谏》是一個中文詞語,表示對上級或權威人士的正式反對或批評。通常用于形容勇敢地反對或指責不合理、不公正或違法的行為或決定。

拆分部首和筆畫

根據《康熙字典》,《逆谏》由部首辶(辵)和谏組成。其中,部首辶表示行走,谏表示進言、規勸。

來源

《逆谏》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特别是在中國古代皇帝的統治中。在官場中,人們常常面臨着應從衆言聽計從還是勇敢地對錯誤或不公情況提出建議的困境。那些敢于向皇帝直言谏言的官員被稱為逆谏者。

繁體

《逆谏》的繁體字為「逆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有不同的寫法。《逆谏》在古代的一種寫法是「逆諫」。

例句

1. 他勇敢地對不公正的決定提出了逆谏。

2. 作為一個有責任心的公民,我覺得逆谏是必要的。

組詞

逆流、逆境、逆向、逆水行舟

近義詞

反對、批評、責備

反義詞

順從、贊同、認可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