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惑亂喪失。 清 唐甄 《潛書·書憤》:“恃其強盛而無所可虞,或淫於色,或困於酒,或壅於味,外以沉鑠其體,而内以蠱喪其志,是強盛者所以自戕也。”
經專業詞典資源核查,漢語中未收錄“蠱喪”一詞的标準釋義。該組合不符合現代漢語詞彙規範,亦未被《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收錄。以下為相關分析:
指古代傳說中人工培育的毒蟲(《說文解字》:“蠱,腹中蟲也”),引申為毒害、迷惑等義。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8卷第1024頁
表失去、死亡(《廣雅·釋诂》:“喪,失也”)或哀葬儀式。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版第1302頁
“骨喪”在方言中偶見表“極度悲痛”(如晉語“骨喪着臉”),但屬非規範用語。
來源:《中國民間方言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版
部分地區可能存在“孤喪”連用,指孤兒喪親,但現代漢語已罕用。
來源:《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版
若需準确釋義,請提供該詞的具體出處或語境。當前建議使用規範詞彙如“哀喪”“蠱惑”等替代表述。
(注:因該詞未被權威辭書收錄,未添加參考鍊接以避免誤導)
“蠱喪”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發音為gǔ sàng,指被邪惡力量迷惑而喪失理智或行為失常。該詞由“蠱”(傳說中害人的毒蟲或邪術)和“喪”(失去)組成,強調因外界誘惑或幹擾導緻的心智混亂。
來源與構成
“蠱”源自古代傳說,指通過毒蟲或邪術害人的手段;“喪”表示失去。組合後形容人因受蠱惑而失去正常判斷力。
用法與語境
該詞屬于書面語,日常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文學或曆史語境中。需注意與“蠱惑”區分,後者側重“迷惑行為”,而“蠱喪”強調“失去理智的結果”。
安宅阿容寶台悲笳别顔不夕菖蒲節籌建擔籠丹蛇恩養錢豐熾附遞革變顧戀捍屏寒日鲎醬候诇黃海黃陵火炕蹇滻降龍鉢基建疚疾劇骖孔兄诳亂朗潔樂和和涼篷鍊形連婣籠銅龍珠盧溝曉月論法妙處不傳迷弄迷童缪缪秘咒拍手跑賬皮甲蜻蜓撼鐵柱犬封國喪狗神真庶幾塘坳唐伯虎天方教天忌土階茅茨武将鋈器吳王脍餘先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