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 褒斜道 。《後漢書·順帝紀》:“乙亥,詔 益州 刺史罷 子午道 ,通 襃斜路 。”參見“ 襃斜道 ”。
“襃斜路”是古代道路名稱,具體解釋如下:
襃斜路(bāo xié lù)即褒斜道,得名于其途經的褒水、斜水兩條河流的河谷。該道路是秦漢時期連接關中與巴蜀的重要交通要道,以險峻著稱,需在山崖間鑿石架木修建棧道通行。
地理位置
起于陝西漢中褒城鎮(褒水谷口),終于陝西眉縣西南(斜水谷口),橫穿秦嶺太白山區域。
功能與地位
作為古代“川陝咽喉”,承擔軍事、商貿、文書傳遞等作用。東漢順帝曾下诏“罷子午道,通襃斜路”(《後漢書·順帝紀》),可見其戰略價值。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細節,可參考《後漢書》或考古研究文獻。
《襃斜路》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一條傾斜的道路或街道。
《襃斜路》由三個部首組成:衣(yī),弓(gōng)和步(bù)。它共有21畫。
《襃斜路》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文獻《楚辭·九辯》。在這篇文獻中,它的意思是指山坡上的道路。
《襃斜路》的繁體字是「褓斜路」。
古時候,《襃斜路》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因為漢字的書寫形式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演變。可以在古代文獻和碑刻上找到各種不同的寫法。
1. 這條山路太陡,是一條非常襃斜路。
2. 走到山頂,我們可以看到一條襃斜路蜿蜒而下。
3. 那個城市的一條古老襃斜路上,有着許多古建築和文化遺迹。
襃山、斜道、路卒、山路、蜿蜒、古建築、文化遺迹
傾斜道路、陡峭山路、山坡小道
平坦道路、直路、坡度小的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