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敲鑼放砲”(也寫作“敲鑼放炮”)是一個漢語成語,指大張旗鼓地活動,常用于形容制造聲勢或公開宣揚某事的場景。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該成語的字面意思是“敲打鑼鼓、燃放鞭炮”,比喻通過制造熱鬧的聲勢吸引注意,引申為公開、高調地展開行動。例如在慶典、宣傳活動或事件造勢中使用。
結構與用法
出處與示例
出自洪深的話劇《香稻米》第三幕:“還不是他用狗頭軍師自作主張自讨好、敲鑼放炮的硬出頭!”(注:原文中為“放炮”,但“砲”為異體字,含義相同)。
近義詞與關聯詞
近義詞包括“敲鑼打鼓”“大張旗鼓”,均強調通過聲響或公開行動吸引關注。
注意寫法差異
“砲”是“炮”的異體字,現代漢語中多寫作“敲鑼放炮”,但兩種寫法均正确且含義一緻。
若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語法結構或具體用例,可參考《漢語成語詞典》或權威語文教材。
敲鑼放砲是一個中國成語,用來形容慶祝或慶賀的場合,意味着熱鬧、喧鬧的氛圍。這個成語的意思是通過敲擊鑼鼓的聲音來表示喜慶的心情。敲鑼放砲在中國文化中常常用于形容一些具有喜慶、慶祝意義的場合,例如婚禮、節日、重大勝利等。
敲(手,10畫),鑼(钅,金,16畫),放(方,勿,8畫),砲(石,12畫)。
敲鑼放砲這個成語的源自于古代的民衆慶祝方式,人們會在慶賀的場合敲擊鑼鼓,放砲聲和鞭炮,以表達喜慶之情。隨着時代的演變,敲鑼放砲逐漸成為慣用的成語,用來描繪喜慶熱鬧的氛圍。
敲鑼放砲(qiāo luó fàng páo),在繁體中文中,"鑼"和"砲"的字形有些不同,但含義和簡體中文一樣。
在古代漢字中,寫作"敲鑼放砲"的形式,與現代的拼音相同。
今天是我們團隊的勝利之日,慶功會上敲鑼放砲,熱鬧非凡。
敲擊、鑼鼓、放砲、慶祝、喜慶
喧鬧、歡快、熱鬧、繁華
安靜、寂靜、冷清、蕭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