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person from the same village]∶泛稱同鄉親故
(2) [villagers]∶對農村中當地人民的稱呼
鄉親們,打到城裡去吧!
(1).指同鄉的人。 北周 《王妙暉等造象記》:“爰託鄉親,義存香火。” 唐 韓翃 《送王少府歸杭州》詩:“ 吳郡 陸機 稱地主, 錢塘 蘇小 是鄉親。”《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二:“ 揚州 司理乃是 王生 鄉親。” 楊朔 《征塵》:“我們是鄉親,還沾着點親戚,旁人把他帶到 漢口 交給我,我哪好意思不管呢?”
(2).農村中對當地人的通稱。 宋 無名氏 《異聞總錄》卷四:“﹝ 雍友文 ﹞見一白衣男子坐道上草間,而面内向,呼之不答,又語之曰:‘鄉親,這裡不靜潔,将相黃昏,難以在此。’”原注:“鄉親,俗相呼之稱。”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二部二六:“同志們,鄉親們,咱們鬥垮了地主,封建威風算是掃地了。”
(3).同鄉親戚。《宋書·翟法賜傳》:“﹝ 法賜 ﹞喪親後,便不復還家。不食五穀,以獸皮結草為衣,雖鄉親中表,莫得見也。”
“鄉親”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多層含義和用法:
同鄉的人
指來自同一地區或籍貫的人。例如:“我們是鄉親,還沾着點親戚”(楊朔《征塵》)。該用法自古沿用,如唐代韓翃詩句“錢塘蘇小是鄉親”。
對農村當地人的通稱
在鄉村語境中,常用來稱呼當地居民,如周立波《暴風驟雨》中“鄉親們,咱們鬥垮了地主”。
“鄉親”兼具地理關聯(同鄉)與情感聯結(鄉鄰情誼),是漢語中體現地域歸屬感的重要詞彙。需注意語境差異:城市中多指同鄉,鄉村中則泛稱當地人。
《鄉親》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指和自己有同一個鄉土出身的人們,也可用于稱呼自己的鄉親們。
鄉親這個詞可以分解成兩個部分:
鄉(部首土,讀音xiāng,五筆輸入法編碼:fmd)
親(部首亻,讀音qīn,五筆輸入法編碼:oyh)。
鄉親一詞來源于中國農村社會的鄉土文化,表示與自己在同一個鄉村或同一個鄉土社會中的人們建立的親切關系。
繁體字中,鄉親的寫法為「鄉親」。
在古代,「鄉親」一詞的美字寫法為「鄉親」或「鄉人」。
1. 我回鄉探親,見到了許多久違的鄉親們。
2. 小明對待鄉親們總是十分熱情。
組詞:鄉村、鄉土、親戚、鄉親情誼
附近的人、同鄉、鄉民、鄉裡人
外地人、外鄉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