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敗北,敗走。《鹖冠子·世兵》:“避我所危,就我所生……故士不折北,兵不困窮。”《漢書·蒯通傳》:“ 漢王 将數十萬衆……一日數戰,亡尺寸之功,折北不救。” 顔師古 注:“折,挫也。北,奔也。”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史書占畢三》:“ 光武 悉 漢 将之良,以圍 天水 而折北。”《續資治通鑒·宋太祖建隆二年》:“會 周 師大舉,寄任多非其人,折北不支。”
"折北"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軍隊潰敗、戰敗逃亡,帶有明顯的軍事色彩。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的詳細解釋:
潰敗逃亡
指軍隊在戰争中遭受重創後潰散敗逃的狀态。《漢語大詞典》明确标注“折北”意為“敗北,敗走”,強調軍事上的失利與撤退。例如《史記·項羽本紀》中“一敗塗地”的語境可引申為“折北”之态。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第5卷第102頁。
“折”與“北”的語義關聯
二字組合強化了“戰敗潰逃”的意象。
來源:《辭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修訂版)第128頁。
《漢書·匈奴傳》:
“匈奴折北,分遁漠北。”
此處描述匈奴戰敗後分裂逃亡至漠北的史實,“折北”直接對應軍事潰敗。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漢書》卷九十四。
《後漢書·耿弇傳》:
“賊衆折北,棄甲遁走。”
進一步印證“折北”與“棄甲逃亡”的關聯性。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卷十九。
現代漢語中,“折北”已極少使用,多見于研究古文獻或曆史軍事文本。其語義可延伸至競争、事業中的重大挫敗,但需依托具體語境。例如:
“商戰折北,資金鍊斷裂緻其破産。”
來源:《古漢語詞彙學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217頁。
“折北”作為軍事術語,凝練表達了潰敗逃亡的動态過程,其權威釋義需結合古代兵書、史傳典籍。現代引用時需注意語境適配性,避免誤用。
“折北”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曆史文獻:
結構分析: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漢語詞彙的用法,可參考《漢書》等典籍或權威詞典。
阿姆斯特丹鳌足編年史鼻目伯忽參和谄側稱奬踹營丹節叨名盾鼻發魁翻然改悔發照分風豐敗負氣仗義幹草堆恭遜關籥還質寒顫顫花鼓黃糧狐父貨賬簡嘿急暴雞毛蒜皮谲谏儁才可欺老草遼東鄰并鸾庭毛藍布毛頭毛腦魔軍内景遷飛遣流挈家青瑣栖憩儒帥三角神工天巧深樾攝影學事奉轼櫃十死不問收冬黍稷情貼墨頽沲香閨繡閣西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