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田制的意思、均田制的详细解释
均田制的解释
中国古代一种分配土地和交纳赋税相结合的制度。北魏于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规定农民按人口、官吏按等级分配无主荒地,并向国家纳租调。此后在授田对象、授田年限、赋役等方面多有变化,至唐中叶止。
词语分解
- 均的解释 均 ū 平,匀,引申为调和:均衡。势均力敌。平均。 皆,都,老少均安。 中国汉代计量单位,一均等于二千五百石。 古同“韵”,和谐的声音。 〔均钟〕古代乐器。 古同“钧”,造瓦器的转轮。 笔画数:;
- 田制的解释 关于农田的制度。《周礼·地官·掌节》“道路用旌节” 唐 贾公彦 疏:“乡之田制与遂同,故知旌节是乡遂大夫所授也。”《宋史·食货志上一》:“其田制为三品:以膏沃而无水旱之患者为上品,虽沃壤而有水旱之患
网络扩展解释
均田制是中国古代从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土地分配制度,其核心是通过国家分配无主荒地,平衡社会资源并保障赋税征收。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概念与背景
均田制始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公元485年),延续至唐德宗年间(约780年被“两税法”取代)。其背景是北方长期战乱导致大量土地荒芜、人口流离,国家为恢复农业和经济,将无主土地按人口分配给农民耕作,土地所有权归国家,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后归农户所有。
二、主要内容
-
分配规则
- 按人口分配:男子15岁以上授露田(种植谷物)40亩,妇女20亩;另授桑田(种桑树)作为永业田,可继承。
- 土地分类:露田需在年老或身故后归还官府,桑田可世代承袭。
- 限制条件:地主原有土地不纳入分配范围,仅限无主荒地。
-
赋税义务
受田农民需向国家缴纳租(粮食)、调(布帛)并承担徭役、兵役。
三、历史作用
- 恢复农业生产:促进荒田开垦,提高粮食产量。
- 稳定社会秩序:减少土地纠纷,缓解贫富矛盾。
- 强化中央集权:通过控制土地和赋税,增强国家财政与军事(如府兵制)基础。
四、衰落原因
唐朝中期后,人口增长导致土地不足,加之官僚贵族兼并土地,均田制无法继续实施,最终被“两税法”取代。
均田制通过国家调控土地分配,短期内有效促进了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但受限于土地资源与阶级矛盾,未能长期延续。
网络扩展解释二
《均田制》是指一种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旨在实现土地的均分而不偏袒富裕阶层。
拆分部首和笔画:
- 均: 坚旁、土部,5画;
- 田: 田字旁、田部,5画。
来源:
《均田制》最早出现在中国的战国时期,主要由统治者实施,目的是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提高生产力和社会稳定性。
繁体:
《均田制》的繁体字为「均田製」。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均田制」的汉字写法有时会略有差异。例如,「均」字的古代写法有「伨」或「肸」,而「田」字也有「由」或「甸」。
例句:
《均田制》的实行可以平衡土地分配,使农民获得更公平的资源。
组词:
- 均等: 意指平等、公正的状态;
- 田园: 意指农田和农村;
- 制度: 指社会和经济中一系列规范与程序的总称。
近义词:
- 均分制度: 指土地或资源的均匀分配制度;
- 平均土地制: 指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的制度。
反义词:
- 不均田制: 指土地以不公平的方式分配给农民的制度;
- 个体土地制: 指土地属于个体农民私有的制度。
希望以上内容符合您的要求。
别人正在浏览...
白鹄白亮亮报仇雪耻边甲草蓐珫璜出官撺哄紞紞达信登课等速地符断头犯手费失風行電擊風中之燭绂麒麟跟屁精格针钩落带故记咕囔合庆候望圜门华伍浑浑沈沈窖藏捷捷酒虎诗龙撅丁军邮科诏空谈快意哭丧棍理任镂子推马电蛮鼍没死活绵白糖面究朴戆青茭寝户穷形极相棋筒雀鼠耗人影莎随生物学事産笋舆晩雕武警屋宇小蓝呢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