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出《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子皮 欲使 尹何 為邑。 子産 曰:‘少,未知可否。’ 子皮 曰:‘願,吾愛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學焉,夫亦愈知治矣。’ 子産 曰:‘不可……子有美錦,不使人學製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學者製焉,其為美錦,不亦多乎? 僑 聞學而後入政,未聞以政學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後因以“傷錦”謂不熟習政事而出任職官必将贻誤公務。 宋 王安石 《遊栖霞庵約平甫至因寄》詩:“官事真傷錦,君恩更飲冰。”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二·李王二公書畫》:“自此絶意榮望,敢意字民,復在畿邑,斐然學製,寧逃傷錦之譏,曠敗必矣。”
“傷錦”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出處:源自《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子皮欲任命缺乏經驗的尹何管理封邑,子産勸阻時以“美錦”作喻,稱“子有美錦,不使人學製焉”,強調重要職位需由有經驗者擔任,否則如同用珍貴錦緞讓新手練習裁剪,必緻毀壞。
本義:比喻因不熟悉政務而擔任要職,導緻贻誤公事。引申為對用人不當或能力不足的批評。
文學引用
宋代王安石在《遊栖霞庵約平甫至因寄》中寫道:“官事真傷錦,君恩更飲冰”,以“傷錦”暗指政務處理中的力不從心。
清代王士禛亦用“甯逃傷錦之譏”表達對能力不足的擔憂。
近義與關聯
“傷錦”通過“美錦需巧匠”的隱喻,警示任用需謹慎,強調“學而後入政”的重要性。其典故與衍生成語共同構成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人職匹配”的深刻反思。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詩詞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左傳》原文或宋代詩詞注解。
傷錦是指損傷、破壞美好的事物或破壞局面的行為。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某種行為或事情給人帶來的傷害或破壞。
傷錦的拆分部首是“卩”和“钅”,其中,“卩”是右邊的部首,象征着印章,而“钅”是金屬器物的部首,象征着金屬。
傷錦的筆畫總共有11畫,其中“卩”部分有3畫,“钅”部分有8畫。
傷錦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莊子·進德》中:“舜使于四嶽,言要矣;王孫貢瓊錦之衣,言觀矣。”
傷錦的繁體字為“傷錦”。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傷錦的寫法與現代略有差異,其中“傷”字的舊寫法是“傷”,“錦”字的舊寫法是“錦”。
1. 這場大火傷錦了我的房子,真是讓人心痛。
2. 在這次事故中,他傷錦了自己的聲譽。
1. 傷害:指對人或物體造成傷害。
2. 錦上添花:比喻讓好事更好,美好事物更加美麗。
損害、破壞、傷害
修複、修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