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hap]∶皮膚因暴露于風中或寒冷中而發生的裂口或變粗糙
足膚皲裂。——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2) [rhagades]∶皮膚的線性裂開或溝裂,尤指發生在口角和肛6*門周圍的
皮膚因寒冷幹燥而破裂。 元 宋無 《戰城南》詩:“凍指控絃指斷折,寒膚着鐵膚皸裂。”《明史·劉崧傳》:“家貧力學,寒無罏火,手皸裂,而鈔録不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皲裂漢語 快速查詢。
皲裂是皮膚因幹燥、缺乏彈性而出現裂隙的常見症狀,多發于手足等易受外界刺激的部位。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皲裂主要表現為皮膚表面出現深淺不一的裂紋,輕者僅幹燥脫屑,重者裂口深達真皮層,伴隨出血、結痂和疼痛。常見于手掌、指尖、足跟等角質層較厚或頻繁摩擦的部位,冬季高發。
中醫将皲裂分為“血虛風燥”“脾虛濕蘊”等證型,主張通過滋養潤燥、祛濕健脾等方法調理。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治療方案或疾病關聯信息,可參考權威醫學平台(如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39健康網等)。
皲裂是一個形容詞,描述物體或皮膚因幹燥、缺水或年久失修而出現裂開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皲裂由“⺣”(示部)和“裂”(冝部)組成,總共9個筆畫。
來源: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既有漢語詞源,也有外來詞源。漢語詞源可以追溯到古漢語中的“狺裂”或“勻裂”,意為“皮膚的裂紋”。外來詞源則可能來自于其他語言中的“fissure”或“crack”等單詞。
繁體:繁體字中“皲裂”分别是“皸裂”。繁體字主要在港澳地區以及部分東南亞國家使用較多。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對于“皲裂”這個詞,古代的寫法可能是“皸訐”。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書寫也發生了變化。
例句:1. 父親的手因為長年勞作而變得皲裂粗糙。
2. 幹燥的天氣導緻我的嘴唇皲裂。
組詞:皲癢、皲裂痕、皲脫、開裂等。
近義詞:龜裂、裂紋、開裂、破裂等。
反義詞:光滑、完整、堅固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