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順正直;不邪辟。《禮記·樂記》:“姦聲、亂色,不留聰明、淫樂、慝禮,不接心術,惰慢、邪辟之氣不設於身體,使耳、目、鼻、口、心知、百體皆由順正以行其義。” 孔穎達 疏:“由,從也。皆從和順以行其正直義理也。” 孫希旦 集解:“莫不順而不逆,正而不邪,而所行皆合於義也。”
“順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和順正直、不邪辟,強調行為與品性符合道義且不偏斜。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根據《漢典》和《禮記》的注解,“順正”由“順”(遵循、和順)與“正”(正直、合乎法則)組合而成,指為人處世既順應自然情理,又堅守正直原則,避免邪僻或偏激。
經典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禮記·樂記》:“使耳、目、鼻、口、心知、百體皆由順正以行其義。”孔穎達疏注解釋為“從和順以行正直義理”,孫希旦進一步說明“順而不逆,正而不邪”。
用法與示例
近義詞與反義詞
總結來看,“順正”融合了“順應”與“正直”的雙重内涵,既要求行為合乎情理,又強調堅守道德準則,常見于評價個人修養或社會風氣的語境中。
《順正》是一個常用詞彙,意思是順利、正直、遵守正道。
《順正》的部首是“頁”,總共有12畫。
《順正》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社會中,人們非常看重順利和正直。因此,這個詞彙便形成了現在的意思。
《順正》的繁體字為「順正」。
在古代,「順正」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具體寫法可以根據不同時代和地域的變化而有所差異。
1. 他一直堅守着順正的原則,從未做出過任何欺騙行為。
2. 我們都希望能夠順利地完成這次任務,因為隻有順利才能算是正常。
1. 順風:指風向順暢,形容事情順利進行。
2. 正義:指公正、合理,與“順正”相近,強調法律、道義等的正确性。
守正、順遂、順暢。
違背、頑固、不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