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服勞役的人。《墨子·尚賢中》:“不肖者抑而廢之,貧而賤之,以為徒役。”《周書·窦熾傳》:“ 熾 辭以天下未定,幹戈未偃,不宜輒發徒役。” 唐 張九齡 《和黃門盧監望秦始皇陵》:“徒役如雷奔,珍怪亦雲蓄。” 章炳麟 《國故論衡·辨詩》:“又《成相》《雅辭》者,徒役送杵,其句度長短不齊,亦悉入録。”
(2).門徒;弟子。《韓非子·顯學》:“藏書策、習談論、聚徒役、服文學而議説。” 漢 王充 《論衡·問孔》:“如徒役之中多無妻, 公冶長 尤賢,故獨妻之,則其稱之,宜列其行,不宜言其在縲絏也。”
“徒役”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在古代文獻中使用,其含義根據具體語境有所不同,核心意義圍繞“服勞役的人”或“門徒、弟子”展開。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指服勞役的人或被驅使從事體力勞動的人,常帶有卑微、辛勞的意味。
例證:
《周禮·地官·司徒》:“凡徒役,毋過家一人。” 指征調民力服役時,每戶不超過一人。
《史記·秦始皇本紀》:“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 裴骃集解引徐廣曰:“適,音谪,戍也。一作‘徒役’。” 此處的“徒役”指被罰服勞役的戍邊者。
來源: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第3卷,第1002頁。
二、引申義:門徒、弟子
在特定語境中,“徒役”可指追隨師長的學生或門徒,強調其侍奉、學習的身份。
例證:
《荀子·大略》:“子夏家貧,衣若縣鹑。人曰:‘子何不仕?’曰:‘諸侯之驕我者,吾不為臣;大夫之驕我者,吾不複見。柳下惠與後門者同衣而不見疑,非一日之聞也。’” 楊倞注引《韓詩外傳》:“夫子之門人,蓋三就之:唯恐不善,是以無佚士。雖七十子之徒,役于智者,不能遍也。” 此處“徒役”指孔子的弟子。
來源: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修訂版)第1489頁。
三、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徒役”已較少使用,多出現在研究古代文獻或曆史著作中,保留其古義。部分工具書将其歸為“曆史詞”。
來源: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321頁。
總結釋義:
“徒役”一詞的核心含義為“服勞役者”,常見于古代律法、史書;引申義可指“從師受業的門徒”,強調依附與侍奉關系。其語義承載了古代社會階層與勞動制度的特征,需結合具體文獻語境理解。
“徒役”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服勞役的人
指被強制從事體力勞動或苦役的人,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
門徒或弟子
此義項使用較少,多指跟隨學習的人。例如章炳麟在《國故論衡》中提及“徒役送杵”。
含義:形容無意義的勞動,白白耗費精力卻無成效。
構成解析:
類型 | 含義 | 來源側重 |
---|---|---|
詞語 | 勞役者/弟子 | 曆史文獻 |
成語 | 無效勞動 | 現代詞典 |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選擇釋義,古籍中多指“勞役者”,現代用法更傾向成語含義。
挨擠标準化閉境自守兵匪讒诋羼戲成羣作隊春焙摧折丹基丹徒布衣大資産階級踶觸敵檔惰懶恩門耳閉防塵風籁服用高情遠緻鴿哨寡頭歸蕃衡服黃帕黃蕤僵偃建亥澆禱拘防款延拉人連言例證落荒而走貓熊謀事在人腦疽内啟甯俗盤獲疲劣丕圖三垣埽夷傷暑善權視護擡炮梯飇駝脂五交無墨瞎扯蛋相窺小死瑕釁洩露寫形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