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滞留。 宋 無名氏 《異聞總錄》卷四:“我為汝呼僧徒誦經薦拔,無為栖滞於此。”
栖滞(qī zhì)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栖”與“滞”二字組合而成,其含義可從字源、詞典釋義及使用語境三個層面進行解析:
栖(qī)
本義指鳥類歇息于樹上,引申為停留、居住。《說文解字》釋為“鳥在木上”,後泛指人或事物暫居某處。
例:栖身、栖息。
滞(zhì)
意為停留不動、阻塞不通。《說文解字》注“滞,凝也”,強調事物因受阻而停留原狀。
例:停滞、滞留。
綜合《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及《漢語大詞典》:
栖滞
權威出處:
參見《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024頁;《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第6卷第1303頁。
難民因戰火栖滞邊境,亟待國際援助。(描述被迫滞留)
項目因資金短缺栖滞逾半年。(強調進展中斷)
古文中常見“賢能栖滞”之歎,如《後漢書》載:“志士栖滞,莫有怨心。”(喻才士未遇機遇)
詞語 | 側重差異 | 示例 |
---|---|---|
栖滞 | 強調被動性停留,含受阻意 | 災民栖滞臨時安置點 |
滞留 | 中性停留,可主動或被動 | 旅客因天氣滞留機場 |
蟄居 | 主動隱居,避世不出 | 文人蟄居鄉野,不問世事 |
(注:因未檢索到可直接引用的線上詞典鍊接,此處提供紙質權威文獻信息以确保學術嚴謹性。)
“栖滞”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拼音為qī zhì,意為滞留、停留不前。該詞由兩個單字構成:
宋代《異聞總錄》卷四中曾出現該詞:“我為汝呼僧徒誦經薦拔,無為栖滞於此。” 此處指亡魂因某種原因滞留人間,需通過法事超度()。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異聞總錄》等宋代志怪小說()。
白版天子頒告冁然癡坐楚漢成臯之戰大城待對笛步洞窟洞仙煩挐肥潔還山阖阊核價合正花魄濺淚建星驕卒及第花阱坑精練金黴素譏排鈞裁沮屈連頭搭腦吏材列館厲爽镂塵羅敷毛坯密笈岷益摹儗内録逆走旁射拍擊彭澤米漂染青舸青鎖闱秦失其鹿曲破上圓神策軍神宗時眼術家私違瑣蟲淘潠陶缊徒讀父書推引屯結佗年纖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