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口銜背負。 晉 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序》“鳳鳥不至, 河 不出圖,吾已矣夫” 唐 孔穎達 疏:“ 鄭玄 以為河圖洛書,龜龍銜負而出。”
“銜負”是一個文言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口銜背負”,多用于描述動物或神話生物承載物品的動作,具體解釋如下:
字面含義
指用嘴銜住物品并用背部背負,常見于描述動物(如龜、龍等)的承載行為。例如:
引唐代孔穎達對《春秋經傳集解序》的注解:“鄭玄以為河圖洛書,龜龍銜負而出”,指龜龍同時用口銜、背馱的方式呈現祥瑞之物。
單字解析
該詞在古籍中多與祥瑞或傳說相關,如“河圖洛書”作為中國古代神秘符號,常被賦予神聖性,通過“龜龍銜負”的意象強化其天命色彩。
現代漢語中“銜負”已非常用詞,主要用于學術研究或古文解析場景。需注意與“銜冤負屈”等成語區分,後者表示蒙受冤屈,屬于獨立短語。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唐代經學注疏(如、5來源)。
銜負(xián fù)是一個常用詞彙,它包含了兩個部首:衤和貝。衤是表示衣物的部首,貝是表示貝殼的部首。它一共有十二個筆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行軍制度。古代軍隊行軍時,士兵們會使用背在背後的負重工具來攜帶武器和裝備,這種負載工具就叫做“銜負”。後來,這個詞漸漸演變成了“承擔責任”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銜負”可以寫作“擔負”。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它是由兩個分開的字寫成的,即“銜”和“負”。這種寫法和現代漢字的結構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關于“銜負”的例句:
與“銜負”相關的詞彙有:
總之,“銜負”是一個表示“承擔責任”的詞彙,它源于古代行軍制度,意味着背負重擔的義務。在現代漢字寫法中,“銜負”被寫在一起,有十二個筆畫,繁體字寫作“擔負”。這個詞常常在描述責任感和擔當精神方面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