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黑絲。《南史·梁豫章王綜傳》:“ 綜 後在 徐州 ……常陰服微行,著烏絲布帽。”
(2).即烏絲欄。 唐 羅隱 《謝江都鄭長官啟》:“保持所切,已高黃絹之名;傳寫可知,旋長烏絲之價。” 宋 梅堯臣 《韓玉汝遺澄心紙二軸》詩:“君家兄弟意,将此比烏絲。” 元 周德清 《蟾宮曲·送客之武昌》曲:“笑把霜毫,滿寫烏絲。” 清 吳偉業 《題鴛湖閨詠》:“ 石州 螺黛點新粧,小拂烏絲字幾行。”參見“ 烏絲欄 ”。
“烏絲”一詞在漢語中有以下兩層主要含義,結合文獻和詩詞用例可具體分析:
黑絲(字面意義)
指黑色的絲線或頭發,形容顔色烏黑且質地細軟。例如《南史》記載南朝梁豫章王蕭綜“著烏絲布帽”,即用黑絲制成的帽子。
擴展用法:古詩中常以“烏絲”代指秀發,如“烏絲舊詠細生憐”(引例)。
烏絲欄(引申義)
特指古代書寫用的絹帛或紙張上織就/畫出的黑色界格,用于規範書寫。例如唐代羅隱提到“旋長烏絲之價”,宋代梅堯臣将澄心紙與烏絲欄類比(引例)。
總結來看,“烏絲”既具實物描述(黑絲/欄格),又承載了古代文人對書寫雅緻與文學審美的追求。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詩詞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南史》《全唐詩》等文獻。
烏絲是一個中文詞彙,指的是黑色的頭發或細絲狀的東西。通常用來形容黑色頭發的光澤和細膩度。
烏絲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烏” (wū)和“絲”(sī)。其中,“烏”部首是黑色的意思,由五筆畫組成;“絲”部首是指絲綢或細線,由六筆畫組成。
烏絲作為一個中文詞彙,源自古代漢語,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化。在繁體中文中,烏絲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烏絲的字形保持不變,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
1. 姑娘一頭烏絲,閃閃發光。
2. 他的烏絲披肩而下,十分迷人。
組詞:烏黑、絲綢、絲線、絲絨
近義詞:黑發、黑亮、烏黑
反義詞:白發、金發、素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