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則。《國語·晉語八》:“宣其德行,順其憲則,使越於諸侯。” 漢 王符 《潛夫論·相列》:“此亦賢人之所察,紀往以知來,而著為憲則也。”《舊唐書·刑法志》:“思所以正本澄源,式清流末,永垂憲則,貽範後昆。”
“憲則”一詞的含義可從現代法律概念和古代文獻用法兩個層面理解:
一、現代法律概念 指國家憲法确立的根本性規則與原則,包含政治體制、權力分配、公民權利義務等内容,強調法治權威和社會穩定保障。例如中國憲法規定了國家機構設置和公民基本權利。
二、古代文獻含義 在《國語》《舊唐書》等典籍中,“憲則”多指法則或規章,如《國語·晉語八》提到“順其憲則”指遵循規範制度。這一用法側重對行為準則的約束性。
使用場景 現代多用于法律、政治學領域,古代則常見于描述治國規範或道德準則。需注意語境差異:現代指向憲法體系,古代更接近廣義的典章制度。
憲則,簡單來說,就是國家或組織制定的公認的最高法律文件,也可以理解為憲法或基本法。它規定了國家或組織的政治制度、權力機構的組織、各項權利和義務,以及公民與國家的關系。
憲則的拆分部首是宀和言,部首宀表示宇宙、住宅,言表示話語言辭。憲則的筆畫數為兩畫。
憲則一詞最早見于《論語·衛靈公》,其中有句“憲問子”,這裡的“憲”就是指禮儀法度的公共規則。後來,憲則逐漸演變為規定國家政治制度和權利義務的重要法律文件,成為一個國家或組織的根本法。
憲則的繁體字為憲則。
在古代寫法中,憲則的古漢字寫法為“憲則”。
1.國家的憲則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
2.制定一部合理的憲則對于确保國家的穩定和發展至關重要。
1.憲法:即國家的最高法律文件,憲則的同義詞。
2.憲章:指國家或組織的法律文件,憲則的同義詞。
憲法、基本法、章程。
違憲、違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