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距難的意思、距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距難的解釋

(1).距,通“ 拒 ”。拒絕并加以責難。《詩·小雅·雨無正》“譖言則退” 唐 孔穎達 疏:“言其徒侶自排而退,無距難之者,令使譖言得用也。”

(2).距,通“ 拒 ”。抗拒禍患。《荀子·君道》:“其辯説足以解煩,其知慮足以決疑,其齊斷足以距難。”《隋書·天文志上》:“左星,南星也,所以備關梁而距難也。”《資治通鑒·周赧王二十年》:“ 公子成 與 李兌 自國至,乃起四邑之兵入距難,殺 公子章 及 田不禮 ,滅其黨。” 胡三省 注:“距,猶拒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距難”為古漢語複合詞,由“距”和“難”兩個語素構成。從字義分析,“距”通“拒”,《說文解字》釋其本義為“雞距”,後引申出抗拒、抵禦之意;“難”指災禍、困厄,如《周禮》中“國有大故天災”鄭玄注:“故謂禍災。”二者組合後,“距難”整體表義為通過行動抵禦災禍或化解危局。

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距難”在古籍中多用于描述軍事防禦或政治斡旋場景。例如《左傳·定公四年》記載諸侯“距難于外”,指以軍事手段抵禦外敵侵擾;《戰國策·齊策》中“距難成于内”則強調通過内部協調化解危機。該詞在語義上兼具主動對抗與策略性規避的雙重内涵(來源:《漢語大詞典》)。

從構詞法角度看,“距難”屬于動詞性并列結構,與“拒敵”“避難”等詞存在語義關聯。《古代漢語虛詞詞典》指出,此類複合詞常見于先秦文獻,多用于記述國家層面的重大事件,其使用語境往往帶有莊重色彩(來源:《古代漢語虛詞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

“距難”一詞在漢語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一、現代常用成語解釋(避讓困難)

指主動避開危險或災難,強調智慧性的規避策略。
基本構成:


二、古代文獻中的特殊含義(通假用法)

當“距”通“拒”時,含義截然不同:

  1. 拒絕并責難
    如《詩經》注疏中“無距難之者”,指無人站出來拒絕讒言()。
  2. 抵抗災禍
    如《荀子·君道》提到“齊斷足以距難”,形容果斷決策以抵禦禍患()。

使用注意

建議參考權威詞典(如)或古籍注疏(如)進一步辨析具體語境中的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必至駁樂倡優超程超逾差之毫牦,失之千裡沖妙出條子翠幰大悲肚皮裡點燈籠發菜返旆蜂鳴器負笈幹支剌宮羅狗洞鼓韛汗漉漉鴻編後浪催前浪皇路花圃駕淩結昏巨積饋賂愧勗枯魚之肆郎台樂亭大鼓廉勇曆曆如繪六出紛飛龍戰虎争慢肆螞蚍耐飽披堅執鋭前後腳千張瓊山劬力人離鄉賤挼莎三香詩傭書丹宿寓騰頰提齁體魄退田土饅頭徒食突梯無所住涎不癡仙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