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拒谏的意思、拒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拒谏的解释

拒绝规劝。《后汉书·申屠刚传》:“愚闻专己者孤,拒諫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知足以拒諫,才足以饰非。” 宋 王安石 《答司马谏议书》:“为天下理财,不为徵利;辟邪説,难任人,不为拒諫。”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曲·邱文庄填词》:“ 邱 又谓 王 故彰先帝拒諫之失。”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拒谏”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使用场景可结合历史文献和诗词进行以下解析:

基本释义

出处与文献引用

  1. 古代典籍:

    • 《后汉书·申屠刚传》提到“拒谏者塞”,强调拒纳谏言会导致政治孤立()。
    • 《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用“知足以拒谏”形容人虽有才智却刚愎自用()。
    •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反驳“拒谏”的指责,表明变法并非不听劝告()。
  2. 诗词用例:

    • 唐代胡曾《咏史诗·钜桥》中“积粟成尘竟不开,谁知拒谏剖贤才”,讽刺统治者因拒谏而埋没人才()。
    • 明代沈周诗句“不可视朝廷,长有拒谏风”,批评朝政弊端()。

延伸关联

使用场景

多用于历史评述、政治批评或文学创作中,形容固执己见、不采纳意见的行为,如:“专权者若长期拒谏,终将失道寡助。”()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例句,可参考上述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拒谏》是一个中文词汇,意思是拒绝接受忠告或劝告。它由两个部分组成,拆分部首为手和言,共有8画。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政治体制,当时的君主常常宠信自己的亲信大臣,而对于忠告和劝告则往往不听或置之不理,这时使用“拒谏”来形容这种行为。 在繁体中文中,“拒谏”保持了相同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都与简体中文相同,分别是手和言,总共有8画。 古代的汉字写法有些不同于现代汉字,但在“拒谏”这个词中,并没有出现重大的变化。它仍然由手和言这两个部首组成,笔画仍然是8画,只是在一些细节上可能有一些变化。 以下是一个例句来更好地理解“拒谏”这个词:他在重要的决策上总是拒谏,导致事情的发展往往不如预期。 与“拒谏”相关的组词有:拒绝、拒人于千里之外、谏言、忠告等。 近义词可以是:拒绝、不听劝告、置之不理。 反义词可以是:接受、采纳、听从劝告。 总结起来,词语“拒谏”意味着拒绝接受忠告或劝告,它的拼写、构成和意思在繁简体中文中保持一致。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没有很大的变化。这个词可以用来描述那些不愿意接受他人忠告的人,其同义词可以是拒绝、不听劝告,反义词可以是接受、采纳。

别人正在浏览...

爱神鞍衔白紬白玉舩白玉琯逼凑朝天捣乱炊臼之痛蹙变迭声地滚球邸舍附卷服帖干饰跟究功劳簿乖咈拐湾国务委员海水难量花环祸起萧墙健浪荐头角动量穽井尽职掘墓聚伙军风纪俊侣考点枯损懒放老牛亮槅麢羊囹圉流行歌曲禄直朦抵门隧眠睡钤压弃躯秋祫岂惟憩宴驱盐车染熏软件三失食不下咽食而不化逝迈贪缪通掌颓垣败井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