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拒绝规劝。《后汉书·申屠刚传》:“愚闻专己者孤,拒諫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知足以拒諫,才足以饰非。” 宋 王安石 《答司马谏议书》:“为天下理财,不为徵利;辟邪説,难任人,不为拒諫。”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曲·邱文庄填词》:“ 邱 又谓 王 故彰先帝拒諫之失。”
拒谏(jù jiàn)指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或建议,多用于描述在上位者或决策者固执己见、不纳忠言的行为。该词蕴含负面评价,强调因主观傲慢或盲目自信导致的对合理意见的排斥。
核心含义
“拒”意为拒绝、抵制;“谏”指直言规劝(尤指臣对君、下属对上级的劝诫)。合指拒绝采纳有益的批评或建议。例如《论语·子路》中“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隐含对拒谏的警示。
引申特质
常与“饰非”(掩饰错误)连用,体现文过饰非的消极态度。如《史记·殷本纪》载商纣王“拒谏饰非,嬖于妇人”,凸显昏君特征。
定义:“拒绝劝谏”,强调行为主体对忠言的排斥。
释为“不接受规劝”,侧重描述统治者或决策者的专断行为。
商纣王因拒谏亡国(《史记》)、唐太宗以纳谏开创贞观之治(《贞观政要》),均印证“拒谏”对治国理政的深远影响。此类案例常见于《资治通鉴》等史籍。
今可用于批评领导决策专断、企业忽视反馈等现象。例如:“管理层拒谏饰非,导致市场策略严重失误。”
参考来源:
“拒谏”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使用场景可结合历史文献和诗词进行以下解析:
古代典籍:
诗词用例:
多用于历史评述、政治批评或文学创作中,形容固执己见、不采纳意见的行为,如:“专权者若长期拒谏,终将失道寡助。”()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例句,可参考上述来源。
白规班衣戏采拔十得五杯水炳耀毕事碧瑶笺拨云雾见青天不茹柔不亦乐乎草莽英雄侧首宸仪冲梯出凡入胜垂帷刺问待价而沽地皮东垂兜圈子耳目之欲風謡工丁贵价果切合浦珠还华靡皇帝的新装黄鐡矿户钩缋纯火急火燎谏草疆泽煎和徼名解解靖康旧仇宿怨久立举桉军人灵心慧性耄乱眉毛胡子一把抓没身千日斫柴一日烧麒麟楦穷对付瑞典闰朝声带释释叹咏握符诬蔑下课限绝